新浪财经

吴伯凡:一张错误的地图

2011年07月25日 16:32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吴伯凡

  比一张错误的地图糟糕得多的是没有地图。即使地图是错误的,但它也可以起到某种正确的作用——消除内耗,重建共识。

  这是欧洲战争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支几百人的小部队在瑞士与德国之间的崇山峻岭间迷路了。给养越来越少,而指挥官发现,在盲目找路的过程中部队在深山里越陷越深。士气低迷自不必说,抱怨、指责的情绪日益高涨,部队甚至已经开始分裂成几派,准备按各自认定的方向逃命。指挥官心里很清楚,内讧和哗变一触即发,但他仍然一筹莫展。

  一天,他们发现了山脚下有一座房子。但当士兵们走进屋子的时候,他们大失所望——原来这是一间早就无人居住的房子,除了一些破旧的家具,一点食物也找不到。突然,一个士兵高兴地大叫起来,原来他在破柜子里发现了一张发黄的手绘地图。地图上画着一座座山峰,并用拉丁文标了山峰的名称,只可惜队伍里没有谁学过拉丁文。军官们传看了这张地图之后,一致认定,这就是这个地区的地形图。所有的人都看到了希望,各种纷争顿时平息,士气为之一振。

  指挥官拿着这张地图想带领部队走出死亡之谷。但让他苦恼的是,这张地图太过简略,比例尺很不精确,有时沿着地图指引的方向行军,发现前面无路可走。但毕竟有胜于无。他们一边看地形,一边猜地图,两天之后,指挥官发现眼前是一大片平原,远处隐约可见几座村庄。

  指挥官一直珍藏着这张救了他一命的地图。几年以后,他拿出这张地图,向自己的一个朋友讲述那段“出埃及记”的经历。这位朋友拿着这张地图认真地看了起来,指挥官才想起来,他的这位朋友是懂拉丁文的。这位朋友仔细看完地图,摇摇头,意味深长地笑了笑,指着地图上方的那行字,告诉指挥官,这是一张奥地利南部山区的地图。指挥官先是愕然,随后恍然大悟。两个朋友相视而笑。

  当我们争论战略是什么以及战略有没有用的时候,不妨仔细回味一下这个故事。对公司战略最通俗的理解是:公司经营的方向和路径。在市场、技术、宏观经济环境日益呈现出不确定性、测不准状态的时候,很多人越来越相信“战略无用论”,谈战略被认为是书呆子们、商学院从没经营过公司却要告诉别人怎样经营的教授们的事。习惯于危言耸听的汤姆。彼得斯在反省他的《追求卓越》一书的错误时说,根本不存在所谓战略和卓越,追求卓越是一件很荒唐的事,在这个一切稳定的东西烟消云散的时代,管用的行事法则是六个字——“天知道。大胆闯。”

  在特定的意义上,他是对的。唯一确定的是不确定性,唯一不变的是变,在这样的背景下,最不靠谱的恐怕就是战略规划之类的东西了。

  汤姆。彼得斯是一个独行侠,一个向具有个人主义情怀的管理爱好者出售意见和慰藉的个体户。他忘记了一点,组织行为与个人行为常常是大相径庭的。如果这个故事里的士兵和军官们听从彼得斯的教诲——路在哪里只有天知道,我们就大胆闯吧,那么组织的瓦解和个体的毁灭是不言而喻的。

  一个人不管面临怎样的不确定性,头脑的清醒和意识的连贯是必不可少的。外界的不确定恰恰要求内在的确定性(定力)来应对,以头脑的昏乱、飘忽、疯狂来应对不确定性,其结果是相当确定的——彻底的毁灭。一个组织的正常行为同样必须以组织具有清醒、连贯的意识为前提。但问题是,由有意识的个体汇集起来的组织并不必然是有意识的,缺乏沟通和共识的个体形成的组织,其组织意识常常是紊乱、无序、妄念丛生的,而紊乱、分裂、无序的组织意识导致的一定是紊乱、非连贯性、自我破坏的组织行为。

  那张地图是错误的,但它起到了某种正确的作用——消除内耗,重建共识。它在混乱中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让无谓的纷争、摇摆止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得。它的确不能告诉部队该往哪儿走才能摆脱困境,但它能让我们的调整和改变获得某种连贯性,能保证部队大致朝一个方向走,而不是今天向南走,明天要北走,最后的结果基本上是原地不动。一句话,比一张错误的地图糟糕得多的是没有地图。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21世纪商业评论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