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时评:民生支出感受差异需透明财政释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7 11:01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针对“我国财政收入很高,但为何市民感觉并不明显”的质疑,财政部办公厅日前表示,我国财政收支总量较大,但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却很低,排名在世界百名之后,仅为美国、德国、英国等的8%左右。(8月16日《人民日报》)

  财政部称,有些民生支出直接增加个人收入,有些侧重减轻个人支出负担;有些民

  生支出增加居民收入或减少支出,有些体现为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些民生支出是“普惠式”,有些民生支出是“特惠式”等。从纯财政分析的角度来看,用以上原因回应民生支出感受差异的质疑,是合理的。可社会公众表现出的反应并没有表明之前的疑惑被冰释。

  公众期待,民生财政作为国之公器,能够关注到人的生存与发展。但尽管现在公共财政的民生支出在逐年增加,可当民生财政对社会民众的福祉,放诸每个个体时,个体的感受并不明显。当GDP这个蛋糕越做越大的时候,CPI也在一路飙升。上学贵、上学难以及看病贵、看病难,居民人均收入赶不上生活资料价格的上涨,一方面反映出老百姓的消费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人们也认为政府在关乎民生的公共消费领域还做得不够。

  没能明显体会到民生财政福祉的公众,面对“财政收入很高,公共财政的2/3作为民生支出”的说法,自然心生疑惑,甚至有很多人拿巨额的行政支出来反比人均较低的民生支出。出现这样的情况,并非财政部关于此事的解释有问题,而是在涉及民生财政方面并不透明。财政信息不对公众完全公开,自然质疑不断,尤其是在涉及社会公众福祉的民生财政领域。

  事实上,作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财政收入,都应该公开。财政是政府受社会公众的委托,出于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从社会公众手中集中一部分财力,以提供公共安全、公共秩序、公共教育和公共设施等等公共产品。既然政府财力是社会公众的——— 公共资金,而办的事情也是社会公众的——— 提高公共产品,那么,财政的收支过程就应当让社会公众了解,并监督政府是否按照社会公众的意愿来安排收支。如果这道理成立的话,那政府财政的公开和透明也就是无须证明的公理。

  那么,钱投向哪些地方,投向哪些行业,投了多少钱,就应该让社会公众看得到。倘若社会公众无法有效监管财政支出情况,公共利益很可能因之受到损害。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医疗、环保等领域的投入往往不足,另一些领域的资金却总是能得到充足保证。这也造成民生财政投入与公众需求出现错位。同时,让公众看到民生财政的去向,不仅仅是监督财政资金的使用,更体现着国家政策倾斜或政策扶持。作为涉及每个社会公众的民生财政,让大家看到钱之所去,才能以感观的方式看到国家在民生领域的所作所为。

  温家宝总理说:“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原来对经济发展的财政投入转变为对解决民生问题的财政投入,如果不能让社会公众感受到这一福祉,从一定程度上说是民生财政的一个失败。

  要消除公众对民生财政投入产生的疑惑,唯有一个公开透明的财政,让社会公众看到民生财政支出的钱都到了哪里。之所以要求民生财政提高公开性和透明度,不只是在管理上以利于加强监督和约束,更在于提高财政运行的效率,让个体的体会能与国家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相一致。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