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遏制虚高药价有没有灵丹妙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2 11:04 来源: 工人日报【社评】遏制虚高药价,有没有“灵丹妙药”
让药价降下来,公众已不再希望能迅速找到一把钥匙,打开利益链条的所有道锁。既要给改革者留出一定时间,同时又期待改革加快步伐,别让公众等得太久
本报评论员 刘文宁
同一种属基本药物的注射液,在河南卖6角多,在北京的价格超过12元,售价相差约20倍。国务院医改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主要缘于各地推行基本药物采购工作的进程快慢。
据11月30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河南之所以降低了基本药物价格,缘于河南今年4月正式启动2011年度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在全国率先对307种国家基本药物和200种省增补药物进行统一集中采购,落实了招生产企业、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双信封”招标、集中支付、全程监督、严格惩罚等措施,有效弥补了以往药品招标中只招标不采购、形成“二次议价”等漏洞。河南预计此举今年向患者让利7.44亿元。
药价虚高成了近来媒体“炮轰”目标。一些常用药品出厂价和医院零售价之间差价巨大,有的药品中间利润甚至超过6500%,令人触目惊心。在暴利驱动之下,有的一套药品包装盒居然能卖到上千元。
药价能不能降下来?
分析症结,药品招标制度有问题,药品加成制度有问题,药企、流通企业、医院、医生及管理部门等众多环节,层层传导、利益均沾的潜规则,让矛盾环环相套。改革的突破点、撬动点何在?公众望眼欲穿。
而基本药物的新的采购机制,让公众看到了希望。数字告诉我们,实行基本药物新采购方式的地区,药价平均比上一轮采购价下降33%,比国家最高零售价平均下降55%。药价虚高已经在这些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消失,并初步倒逼了药企、流通环节的改革,正如权威人士所说,它“不仅是采购模式的变化,也是对药品生产流通秩序、药品供应配送方式、政府监管模式的一场深层次变革。”
那么,这一改革成果对于药价虚高“重灾区”的二三级公立医院的药品加成政策的改革,能不能有所“触动”?对于高价药的主体即“吃不死人,治不好病”的新药特药的药价,能不能产生一定拉低效果?如何提高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使用基本药物的比率,让患者真正享受到低价药的实惠?公众都在拭目以待。
让药价降下来,公众已不再希望能迅速找到一把钥匙,打开利益链条的所有道锁。现实决定了我们只能就某一改革新政在小范围试点后,总结经验,推广、完善。
但值得注意的是,其间,改革的成效与公众的忍耐,已经处于胶着状态。以药品招标制度为例,从10年前最初的药品招标制度被公众寄予厚望,之后实践中暴露出诸多漏洞,甚至被质疑为推高药价的“帮凶”,到去年出台的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制度,使不少地区基本药物价格明显下降。数年时间跨度,公众以及改革者均倍受煎熬,公众的抱怨指责不断,对尽快见到改革成效的期望也越来越高。这一点,主政改革者不可不察。
实际上,新的基本药物招标制度,以及在一些省区试点的医疗机构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制度,都是在原有药品招标制度基础上改进而来。可以说,以招标制度遏制虚高药价的路径设计并没错,关键是要不断为它“打补丁”,提升防病毒的等级。这一点,无疑考验着改革者的制度设计智慧。
从12月1日起,国家发改委公布的《药品出厂价格调查办法(试行)》开始施行,此举被视为发改委掀起药价老底、整治药价虚高的重要信号。既要给改革者留出一定时间,同时又期待改革加快步伐,别让公众等得太久,这也许是我们面对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的惟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