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评文化产业:古城古镇如何新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9 22:35 来源: CCTV约上三五好友,在曲径通幽一步一景的古镇当中漫步观景、听戏、品茶,或者是背上背包在一座充满唐风古韵的小城当中访古寻今。这样的情景,很多人在旅游时都曾经经历过。我们在游走之后,古镇古城们如何既能保持古朴,又在吸引更多游人的同时,很好地得到保护?如何在传承文化的同时,让这个文化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史小诺和特邀评论员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先生、著名财经评论员刘戈共同评论。
在传承文化和经济开发中寻找平衡,如何将古城镇历史资源价值最大化?创新的商业开发模式,有哪些可以探讨?
刘湘云(柏联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我们发自内心的想,我们进来不是要把这些东西带走,这个古镇是永远要传承的,很多的一些老门窗,一些古董,你们如果要卖给外地,那就全部卖给我,由我把它收藏,放在这个古镇,给大家完全地展示出来。
刘戈:要保持古城镇里老百姓原有的生活习惯
(《今日观察》评论员)
和顺和我去过的很多江南古镇不一样,这里的人们生活方式没有发生变化,当然有的有一些变化,比如参与到管理里面,但是农田都还在,他们的生活习惯还在保持着,而且原来在这个小镇子里生活的人,他现在依然生活在这个镇子上。它不像有的地方,大量的人被迁走了,只有一些管理者去管理的一些像一个标本一样的镇子,这样等于把古镇空壳化了,变成了标本。和顺虽然也是由一个房地产开发公司去开发,但是他特别好地掌握了分寸,他非常地节制,这个地方有商业的服务,但是没有过度的商业化,人的流量也没有全力地去让他变成一个熙熙攘攘的状态。所以到了这个地方以后,你转一圈就走也可以,你愿意留的话,也能留下来,它是一个活生生的古城镇,游客来了以后,能够和当地的老百姓之间建立一种情感的勾连。
范周:最关键的是让现代和历史更好的结合在一起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现在全国的古城镇,或者叫文化古城,千年以上的有5千个,被国家有关主管单位命名的文化历史名城和古村镇有460多个,还有一些正在挖掘和开发当中,其中比较完全开发的城镇,据不完全统计有180多个。这样大的开发量,就出现了不同的类型。我们初步算了一下,有五种明显的类型:第一种是乡土民俗型;第二种是传统文化型,像平遥、开封,襄阳等;第三种是革命历史文城,包括井冈山,延安,福建的古田等;第四种是民俗特色型,最典型就是丽江,民族的特点非常明显;第五种是商贸交通型,像义乌就是以商贸功能为主题。所以,在不同的文化古城当中,它的业态是不一样的,因此它开发的形式也不一样。我最感兴趣的是厦门的鼓浪屿,那儿很好玩,而且鼓浪屿的原住民保留在里头,他们的衣食住行以及生活状态,让你进去以后,马上就能感觉到和海峡对面的厦门城市的生活是截然不同的。我们需要有血有肉的古城,而且真正古城,在历史传承当中,他不仅把历史表现出来,也有现代的东西,现代和历史怎么样结合在一起,这是最主要的。
寇雅玲(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我们的做法就是实施了七位一体扶持的政策,这七位一体主要一个就是基金,我们有文化产业扶持基金,每年是2个亿扶持文化企业。今年可能会达到5个亿,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文化旅游城市,然后由城市综合体这一块的收入再反哺到文化和旅游,这样良性螺旋式上升的循环。
范周:形似支撑不了文化古城古村落这座真正的大山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曲江的整个运作过程是中国文化产业界中的一个标杆,它也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它的重要特点是在运作过程当中,首先抓住了文化的这个“魂”。它在一片旧的城区改造当中,把文化的核心通过创意的手段很好地提炼出来,加以表现,然后在这个表现过程当中,完成了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基础条件的建设。同时在企业家开发当中,又把周边土地的增值空间得到了最大化,所以曲江模式有人说不可以复制,其实也是一种中国特色的东西。
在曲江建设过程当中,它核心的东西是在一个新的领域中,把过去历史上文化传承的东西能够复原。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做复原,但这个成功率不算太大,像曲江这种确实不是很多。前面说的和顺镇,是现有的一个文化古镇,你怎么保护好,然后再适度开发,而曲江是新造的,它虽然是西安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和西安古城有一段空间的距离。作为一个新造的东西,怎么样和原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西安能形成文化的一脉传承,怎样链接起来,这是很重要的方面。
在曲江的发展当中,我觉得还有一条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整个产业链是非常的完整,它影视剧的开发和当地的旅游、演艺,都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链,这一点也是我们在学习和研究曲江的开发保护当中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古城的改造,或者像曲江这种以古城文化作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开发,实际上有一个形似和神似的问题。我们现在很多地区是在追求形似,盖的牌楼,盖的建筑,一看这是古式的,但是没有内容。光是有一个壳子是不够的,是支撑不了文化古城古村落这座真正的大山的。
刘戈:要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今日观察》评论员)
西安实际上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一个承载体,历史文化资源禀赋非常地丰厚。现在作为一个文化体制改革的实验城市,通过这么多年的实验,已经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例如秦腔,秦腔在关中大地,是大家非常喜欢的地方戏剧,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它跟不上年轻人欣赏的口味,一直在衰落。现在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把原来的事业单位变成了企业化,打造起新的有限责任公司,这些公司获得资金上的支持以后,原来老的剧场得到了全新的改造,同时打造出了一些非常受大家欢迎的新的秦腔剧目,这些剧目有的还使用了高科技的手段,不但把很多本地的一些戏迷重新吸引到剧院里面,也吸引了很多旅游者来欣赏西安正宗的秦腔,这样有形无形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体制改革,把这个城市里头的资源禀赋给盘活了。
把文化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历史遗存转变为文化财富需要何种智慧?著名学者葛剑雄的大胆建言是什么?
范周:要强调城市当中人的核心作用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在古城镇的开发当中,我们往往要么就是强调古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重要性,要么就是讲到开发的市场性,我觉得这两种都不能走向极端。在开发过程中,对文化的梳理和对文化的认知,这是最重要的。我们许多的对古城镇的改造,第一个问题是对当地古城镇文化本身的解读不到位,所以就完全按照商业的思考做这样的事情,结果是对古城镇文化破坏现象很多的;第二个是很害怕改造了以后,稍微一动,就可能把这个文脉给破坏了,于是就完完全全地以这个“古”字,把所有的东西都给限制住了。
其实古城也和今天的城一样,它是一个活化的历史,是一个前进的历史,城市是有生命力的,不是固化的。我们往往把城市当成了化石,说这个城市是明代的,是清代的,说这条街是哪个朝代的,就按照这个朝代把它固化了,其实城市是在往前走的,它一直走到了今天。所以我们要强调城市当中人的核心作用,文化产业的开发,也应该是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个度的掌握,确实是应该找到一个平衡点。
刘戈:应杜绝以保护的名义进行破坏的古城镇开发
(《今日观察》评论员)
现在有一个核心的问题,我觉得很多地方走得有点快,它不是开发和保护的之间的关系,而是以保护的名义进行破坏,很多地方非常可惜,说是要保护,结果把原来好的东西拆掉,然后弄成假古董,这个现象也是比较普遍的。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有一个地方为了把文物保护好,就拿水冲洗,冲洗的结果是把文物给破坏掉了。我们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常常会把文物古迹和城市当成是两个概念,文物古迹在城市里头,但是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或者作为一个有文化积淀的城市,一定要让大家感受到里面的烟火气,也就是说每个人来了以后,能感受到城市的脉动。
葛剑雄:要掌握好保护和利用的度
(复旦大学教授《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第一,要掌握好保护和利用的度,国家也严格地制定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说开发的度,通过什么机构来掌握,通过什么办法来监督,只有这样子才能保护它的开发处于一个合理的程度。第二,要坚定地以保护为主,要把它分类。如果属于世界文化遗产,那就必须要严格地实行保护,但是它的外围以及相关的部分,可以开发为主,要把它功能区分开来,把它的范围要划分清楚。再有,要积极地开发新的旅游设施,这样既满足了群众对旅游休闲方面的要求,同时又能够很好地保护,并充分发挥它的价值,同时又不至于影响它的可持续的发展和利用。
罗天昊:融入现代因素 使古城换新颜
(长江商学院原高级研究员《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就是需要市场化,我们现在投资主体还不够多,有很多投入的限制门槛。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比较发达的地方,像浙江、广东,对资本的进入都是比较开放的,像深圳的华侨城,甚至是商业化运作,像在杭州,它的投入主体是非常多元化的,像宋城(集团)是个民营企业,就是我们形成一个广泛的投资渠道进行彻底的市场化,还有商业化,然后融入现代因素,我觉得可以使古城换新颜。
刘戈:要处理好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
(《今日观察》评论员)
其实说到文化,其实现在有几个关键词,一个是文化体制改革,一个是文化事业,一个是文化产业,互相之间的关系的拿捏很重要,最后如果把这个关系处理好,那么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就能够被充分地发掘出来。
范周:古城镇的开发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在古城镇的改造当中,对它的规划和定位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使古城镇的改造沿着一条科学的道路往前走,而且改造的核心是为了人,是为了古城镇生存的人,是为了到古城镇去休闲的人,所以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今日观察》栏目播出时间:周一至周五21:55—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