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政府主导投资时代该结束了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6 14:08 来源: 法治周末![MSN财经](http://stimgcn1.s-msn.com/portal/health/content_v2/buffer.jpg)
政府主导投资的时代该结束了
发改委那些人为什么能够对全国的市场运筹帷幄,以至于必须由他们确定什么项目该上,什么项目不该上,他们难道比市场嗅觉敏感的企业家更高明,一天居然能批准几十上百个项目
童大焕
上周传播最火的一张图片,注定会被载入史册:5月27日下午,国家发改委正式核准广东湛江钢铁基地项目动工建设,湛江市市长王中丙在国家发改委门前难抑激动亲吻批复文件。
地产商潘石屹说:上周去首钢,他们说炼一吨钢亏400元。在中国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还建钢铁基地?背后是什么道理?
其实这背后是凯恩斯主义的道理。凯恩斯主义应经济危机而生,强调政府干预经济,主张采取积极财政政策来增加政府支出,刺激投资与消费,从而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主义长期暗合了中国由政府主导的投资模式。它最致命的缺陷一是导致腐败、通胀和两极分化如影随形,张维迎在《中国任何事情都讲特权》中写道:“这个是一位退休下来的计委官员说的。现在的政府投资,100个亿里面只有30个亿最后做项目,另外70亿都被中间拿走了。所以修高速公路,修任何东西,都比别人成本高,为什么腐败。”
另一个是为增长而增长,把消费作为增长的工具而不是目的。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不久前表示,凯恩斯主义的经典观点是拉动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即投资、出口和消费,可以看出消费是作为工具被使用的。加入WTO以后,投资和出口的高速增长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消费被扔到了一边,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国再次想到了消费这个工具。(凯恩斯主义)主流经济学是生产本位,而不是消费本位,“正是因为把消费当作偶尔使用的工具,才造成了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65.1%下降到2010年的36.8%”。
也正是这个原因,才导致了信力建先生所说的中国投资领域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矛盾现象:“一方面,不论是数量上还是投资率,中国都存在投资过剩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在投资质量和有效投资率上,我们又看到,中国存在着巨大的投资空缺,产业升级、产品结构升级、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升级以及公共产品供给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投资缺口。”
原因很简单,政府主导的投资欠缺科学性,而行政垄断又使聪明的民间投资无力可使。这在经济学上称之为“挤出效应”,或者干脆就更直接具体地说是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社会财富的总量是一定的,政府这边占用的资金过多,就会使私人部门可占用资金减少。这个简单的道理,经济学家都明白,但就是没办法,现实世界中,有权力拍脑袋决策的,通常不会听从研究规律的“书呆子”,尤其是当这种现实规律无助于决策集团的利益时,“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几乎是一个必然的结局。
我们几乎难以置信,发改委那些人为什么能够对全国的市场运筹帷幄,以至于必须由他们确定什么项目该上,什么项目不该上,他们难道比市场嗅觉敏感的企业家更高明,一天居然能批准几十上百个项目!
这种情形,断然不合乎经济自身的逻辑,但却非常符合决策集团的逻辑,从上到下都符合。上,则如前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说的“跑部钱进”,只要“跑部钱进”功夫深,不信铁杵磨不成针;下,更是全面符合地方官员政绩和仕途等多方面的短期利益。
只要凯恩斯主义一天不退出历史舞台,政府主导的投资挤出效应就一天不会停止,一切经济活动只为消费服务的正确理念和市场制度就无法建立。事实上,不论是出口还是投资,根本目的都只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其中,出口的目的,也是为了换购更多更好自己所没有的商品或服务,而不是为了换回一堆花花绿绿的纸币!
(作者系信孚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