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理财大起底:赚快钱遭诟病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4 14:36 来源: 融资中国杂志记者 王庆武 / 文
随着各股年报和一季报的陆续发布,上市公司豪赌各类理财市场的真相被公之于众。上市公司投资理财副业,是否不务正业,离经叛道?
谁最热衷投资理财?谁的投资规模最大?谁又是最频繁的买家?谁在深深潜伏于拟上市公司?谁把焦点对准了金融投资机会?
一方面,广大中小企业纷纷遭遇钱荒,资金饥渴;另一方面,却有不少上市公司频频豪赌理财产品,究竟是差钱还是不差钱?将“闲钱”投资理财市场,是否意味着未来实业的“空心化”?其中暗藏怎样的巨大风险?
那些资金富余的上市公司正大手笔地砸向理财市场。
随着各股年报和一季报的陆续发布,上市公司豪赌各类理财市场的模式亦被公之于众。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12日,在389家上市公司公布的2011年报中,有112家参与了二级市场、银行理财产品和未上市公司股权的投资,占比29%,合计金额达到406.22亿元。而在两市2400多家上市公司中,这仅是冰山一角。
特别是针对银行理财产品还在持续升温。《融资中国》记者对近期上市公司的公告粗略统计发现,截至4月19日,上市公司中有49家合计砸进142.31亿元购买了银行理财产品,其中,已有58.12亿元已正式投入。
理财成副业
“资金饥渴”正在中小企业飞快蔓延。不过,“钱紧”可不是对所有公司都适用,一部分上市公司手中的闲钱却多得“烫手”。
4月18日,对银行理财产品“情有独钟”的兆驰股份再次抛出3.25亿元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计划。根据公告,兆驰股份计划使用自有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总额度为3.25亿元,用于购买厦门国际银行珠海分行飞跃理财人民币“久久长赢”结构性存款产品;购买兴业银行深圳分行金雪球0401期人民币常规机构理财产品。至此,兆驰股份在过去12个月中共计购买理财产品达16次之多。
同日,舜天船舶公告公司委托广州银行南京分行向全椒福爵房地产有限公司贷款4500万元人民币,贷款期限12个月,贷款年利率19.2%。
为“闲钱”寻找出路,上市公司可谓“八仙过海”。其实,上市公司扩展投资理财范围并不少见。除传统的股票、基金外,品种从委托贷款、银行理财产品逐渐扩展到外汇交易、金融衍生品、参与PE等多元化投资。
山东墨龙3月7日晚公告称,拟利用自有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单笔理财金额在1亿元以内(含1亿元),理财余额不超过2亿元,该业务对象主要是各银行推出的短期低风险各类固定收益银行理财产品。
在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的同时,山东墨龙还有巨资交易外汇业务的计划。据披露,山东墨龙拟利用公司的银行授信操作NDF业务(差额交割的远期外汇交易业务)。该品种业务余额不超过1.8亿美元。
鲁泰A的金融衍生品交易计划也在3月5日得到股东大会批准,拟开展远期结售汇、远期外汇买卖、货币掉期等金融衍生交易品种,折算后规模15.62亿美元。
在IPO热潮下,证券投资和企业股权投资顺理成章地成为上市公司开辟盈利新战场的最佳选择。截至3月9日,在A股上市公司所发布的345份年报中,91份与证券资产或者未上市公司股权投资有关。
至少从目前情况看,上市公司投资“副业”收获颇丰。虽然投资收益并不能作为公司主营业务持续盈利能力的反映,但一些上市公司的确依靠投资收益改善了业绩。
中卫国脉无疑是一典型案例。中卫国脉由于重组进展不顺,现有业务难以摆脱困境,公司2011年一季度亏损269.09万元,而上半年亏损额为268.36万元。也就是说,公司第二季度实现了减亏,主要原因就是依靠理财收益。该公司公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卫国脉先后使用5亿元购买了理财产品,实现投资净收益共计1117.14万元。借助理财投资,公司业绩确实有了好转迹象。
尝到甜头的中卫国脉2012年1月11日公告,再次以自有资金6亿元购买工商银行、浦发银行及北京银行的理财产品。
同样,主营新闻纸牛皮箱板纸产品生产制造的青山纸业主业可谓乏善可陈,但却因公司手持大笔上市公司原始股而获得大笔股票上市溢价收益。公司年报显示,公司依靠买卖股票成功扭亏4450万元。
实业“空心化”?
投资理财而非主业,离经叛道,屡遭诟病已不足怪,更被冠之以名副其实的“搞副业”和“不务正业”。不过,在《融资中国》记者采访中,专家分析认为,还是应该辩证地看待,上市公司理财确属不务正业,但在眼下实体经济没有更好投资方向之时,也属正常之举。
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博士后鲁桂华在接受《融资中国》记者专访时表示,比如零售企业,在销售旺季会有大量的闲置现金,这些现金不能做长期投资,因为在下一个销售旺季到来之前还要拿这些钱去采购。从理财角度,经营性企业会有一个最优的现金余额,以应对企业的日常现金需求,以及有可能发生的突发性需求。企业现金支付不确定性较高的,通常会有一个现金二级准备,将一部分购买力放在流动性较好的投资产品里边,赚取收益,一旦需要现金时,可以随时变现。
现金收支时间匹配得越好,现金收支的不确定性程度越低,现金余额这部分比重就会比较低。否则,现金收支的不确定性程度较高,现金收入和支出之间有个时间差,先支后收,对现金余额的要求就比较高。相应地,对于财务投资的比重就会高一些。一般制造企业这个比例是不会太高的。制造业原材料的需求、采购、员工工资支付,是比较稳定的,现金余额可能就不会太高。
“上市公司该用多大比例进行理财,这个没有一刀切的一般标准。但若占总资产比例太高,就不正常了。”鲁桂华说。
不过,《融资中国》记者通过上市公司公告发现,购买理财产品资金占总资产比例高者大有人在。洋河股份投资理财资金一度占净资产的49%。记者多次拨打该公司董秘电话,一直未有人接听。
对此,鲁桂华认为,洋河股份已有资产的盈利模式是不可复制的,如果它在实体经济赚取的利润比在二级市场高的话,它会继续投实业。不排除其在已有资产继续投资的空间已经很小,而在其他方面又没有很好的实体投资机会,从而大量购买理财产品,“资金在实体经济之外循环,对企业而言是极不健康的。”
上市公司运用大量资金进行财务投资,致使实业投资金额减少,最终很可能导致实业的“空心化”,对于这一观点,鲁桂华并不赞同。在他看来,这个说法缺少宏观视角。“这些钱不管在金融市场转多少圈,最终还是会落到各种实体经济中去的。银行将理财产品收益集中起来贷款,最终还是会流到个体实业中去。导致实业空心化的说法有些言过其实了。更何况,投资理财的资金,相对于2400多家上市公司总资产,比重并不高。”
鲁桂华认为,人们之所以对上市公司理财行为如此敏感,更多的在于,不提倡这种“不好”的文化,为什么这些钱不发放给股东,然后由股东自己去做理财产品呢?“中国的上市公司普遍缺少分红文化,国外上市公司在持有大量现金又没好的投资渠道时,通常会选择高额红利或回购股票等方式将资金分配给股东,说不准股东自己有更好的投资机会。”
“闲钱”之疑
对于理财这些“闲钱”,上市公司口径出奇地一致,那就是“增强公司自有闲置资金的使用效率。”
记者联线多家上市公司董秘,得到的回答也颇为肯定,投资理财的资金为公司自有资金。
鲁桂华表示,在一般健康的经济当中,上市公司短期闲置资金在确保流动性的前提下,做一点投资获得必要的收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是无可厚非的。但共计112家参与理财,400多亿金额涉足,平均每家公司3亿多元,假如每家公司净资产20亿元,也占高达15%,用“避免公司资金闲置”就说不过去了。
在他看来,上市公司热衷理财无非几个方面。其一,一些在近几年上市的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发行价格“三高”,导致超募,超募以后资金没有去向,只能流向理财渠道。“这样的结果说明,这些公司在实体经济上没有找到投资机会,导致资金闲置,从根本上破坏了股票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益——需要资金的拿不到钱,拿到钱的又无处可投。”
从另一个视角来看,IPO估值泡沫下,人们发现,做金融投资比实体经济投资赚钱来得更快,进行股权投资甚至能一夜成名。在“暴利神话”的诱惑下,上市公司也都想参与这场盛宴,不再专注于实业投资,纷纷筹钱参股券商或非上市金融企业股权。
“从根本上说,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这些年货币发行量过大,钱太多。”鲁桂华认为。
本来,公司用自有多余资金投资理财产品,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并不足奇,但若上市公司利用的竟是募集资金,就让人另目相看了。
新上市公司由于高市盈率、高发行价,圈到的钱大大超过募资项目所需,形成巨额资金沉淀;而上市较久的公司也可通过IPO、增发、发债等多种方式实现再融资。分析人士称,这些资金按规定不能用于理财,但是募集资金的一步到位与投资项目的分期使用之间的时间差,不排除让众多上市公司钻了空子,超募资金被“偷梁换柱”。
去年海螺水泥前脚发债融资,后脚即购买理财产品的事实一度让人咂舌。2011年6月15日,海螺水泥在其公告中宣布豪掷40亿元购买理财产品,其投资期限均在半年至一年。这也是截止目前购买理财产品的最大手笔。而在其宣布购买理财产品的前一天,该公司刚刚推出另一大“力作”,高达95亿元的公司债。“拟将95亿元公司债券50%的募集资金用于偿还商业银行贷款,调整债务结构;剩余50%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改善公司资金状况。”海螺水泥在其债券上市公告中如此表示。此举引发了投资者的广泛质疑,募集资金一半用于偿还商业银行贷款、一半补充流动资金,由此看其用于购买理财产品的高达40亿元所谓的“经营资金”很有可能来自募集资金。《融资中国》记者联系公司董秘,办公室人员告知在外地出差不便接受采访。
前述兆驰股份也颇有类似疑点。根据公告,截至4月16日,公司拥有自有资金2.04亿元,而此次其购买银行理财计划3.25亿元的规模远超过其自有资金。另据兆驰股份公告,公司董事会同意拟向中国银行深圳分行、广发银行深圳分行、兴业银行深圳分行等共计9家银行申请不超过人民币48亿元综合授信额度。
知情者透露,用募资置换前期投入的自有资金,或以补充流动资金为名,将募资变为自有资金,以躲避监管,之后再投向理财产品市场,很多上市公司都在玩类似把戏。
诟病“赚快钱”
赚快钱,缺少实体投资机会或是原因之一,但也不乏具备浓厚的投机心理,再赌“三高”现象重。何况一些上市公司本身就是“三高”现象的受益者。
上市公司另一赚快钱的路径就是放贷。部分上市公司争相做委托贷款,甚至涉足“高利贷”,统计显示去年上市公司贡献百亿资金作委托贷款之用。统计显示,2011年全年,两市约有70家上市公司披露发放委托贷款相关公告,累计贷款约140亿元,较2010年增加近三成。
武汉健民就是其间腾挪者。2月29日交出年报的同时还不忘记放贷,宣布用自有资金通过银行委托贷款方式向控股子公司华烨医药提供900万元贷款,贷款期限3年,年利率为7%,利息按月支付。
事实上,这已非武汉健民初次涉足委托贷款业务。年报显示,2011年,该公司先后向武汉市浙金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中青旅集团武汉汉口饭店有限公司贷款1亿元、1.5亿元,年利率分别为15%和20%。而对外委托贷款2011年为公司贡献2668万元收益,占其全年盈利的34%。
这已非个案。今年以来已有多家上市公司放贷。相比实业,委托贷款可以说是一本万利的生意,年利率在15%以上的项目比比皆是。除前文提及的舜天船舶公告公司委托贷款年利率19.2%外,2月20日,新五丰披露,通过银行向湖南长海数码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提供6000万元贷款,年利率为19%。香溢融通去年给东方巨龙投资发展(杭州)有限公司5000万元一年期的委托贷款,年利率甚至高达21.6%。
此外,上市公司对参股小额贷款公司的热情也在2011年出现升温迹象。统计显示,自2011年1月起,就有包括金山开发、南京高科、易食股份、鲁银投资、江南高纤等十余家上市公司宣布发起成立小贷公司。澳洋顺昌则在2011年11月完成了对张家港昌盛农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的增资。增资后,澳洋顺昌的出资额为12850.56万元人民币,占其总股本的42.84%。
“参股小额贷款公司从另一个角度讲是件好事。”鲁桂华表示,金融业实施准入门槛的管制,导致这些年来金融业的发展相对于企业需求还是不够的,促发了民间融资在全国蔓延。“民间借贷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就意味着银行业对于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不能满足。参股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这在国际上也很常见。从长期来讲是个利好,有助于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促进金融业的多元化。融资选择的空间更多,也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