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华夏一年多未发新品:传与控股股东中信证券不合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2 13:17 来源: 新金融观察

  新金融记者  游敏常

  华夏基金三份共31%的股权最终花落南方资产、山东农投和加拿大鲍威尔公司。随着股权转让的阴霾逐渐消散,备受困扰的管理团队暂时吃下定心丸。接下来华夏基金将走向何方?

  在挂牌结束两周之后,中信证券终于在8月12日宣布,华夏基金31%的股权已经觅得买家,另外两份各10%的股权也从挂牌项目名单中消失,至今仍“去向不明”。

  由于外资企业POWER CORPORATION OF CANADA的进驻,公募老大华夏基金即将挂上“合资”的牌子,此举也使剩余20%的未售股权重新“回流”中信证券成为可能。

  长达两年的股权转让马拉松,耗去了华夏基金不少元气,管理层对大股东不满的传言甚嚣尘上。华夏基金股权此番变动,会否引发公司人事地震?停发新品逾一年半的华夏基金何日重发新基金?这一连串的问号有待破解。

  三公司翻牌31%股权

  内地龙头基金公司华夏基金将很快迎来三位新的股东。

  8月12日,华夏基金唯一股东中信证券公告称,8月11日接到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下称“北金所”)通知,31%华夏基金公司股权已经完成挂牌。

  资料显示,南方工业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南方资产)、山东省农村经济开发投资公司(下称山东农投)、POWER CORPORATION OF CANADA(下称鲍威尔公司)将分别以17.6亿元、16亿元和17.84亿元,受让中信证券所持有的华夏基金11%、10%和10%的股权。

  其中,南方资产隶属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是后者的产融结合平台,成立于2001年,注册资本10亿元,已对兴业银行、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金融企业进行战略投资。山东农投成立于1988年,之前挂靠在山东省发改委名下,2009年被山东省国资委无偿划拨给山东高速集团公司。

  另一家鲍威尔公司是三位受让方中唯一一家外资机构,作为较早一批进入A股的QFII,为二级市场投资者熟知,其经营范围涉及金融、运输等领域。

  虽然上述三家接盘企业并非无名之辈,但之前坊间流传的名气更大的中金公司、中石油、长江电力、苏宁电器、美国普信等均未出现在受让名单之上。

  除了售出的31%股权以外,之前挂牌的另外两份各10%的华夏基金股权至今未见买家现身;而在前述三份股权摘牌后,这两份股权也在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挂牌项目名单中消失了。据新金融记者了解,这两部股权极有可能仍未寻觅到买家。

  “现在基金公司的股权早不似以前那般抢手了。”上海某基金分析人士向新金融记者感慨道,“从目前情况来看,监管层放松了基金公司牌照审批,老基金公司的股权价值肯定会受到影响。”

  或许,中信证券还有另外一种选择。按照《关于实施<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若干问题的通知》规定,合资基金公司不受控股股东持股占比最高不超过49%的限制。而由于鲍威尔公司的“加盟”,华夏基金已摇身变为合资基金公司,这或许意味着中信证券可以保留华夏基金更多的股权。

  倘真如此,对中信证券而言,也算是好事一桩。在过去几年,华夏基金源源不断为其带来巨额分红,不啻于一只会下金蛋的鸡。

  根据中信证券定期报告,2009年和2010年,中信证券分别从华夏基金处获得4.96亿元和11.52亿元分红,约占当年盈利比重的5.5%和10%,而当初的投资成本不过10.3亿元左右(包括中信基金)。

  另外,中信证券最新财报数据,2011年上半年,华夏基金共实现管理费收入14.16亿元,同比下降10.17%。

  坎坷挂牌路

  当初,中信证券“收编”华夏基金时,或许没有料到今日转让股权竟有这番曲折。从2006年开始,中信证券开始陆续收集华夏基金公司筹码,几经周折,终于在2007年年底将其尽收囊中。

  2009年7月7日,经证监会批准,华夏基金与中信全资控股的另一家基金公司——中信基金合并组成新的华夏基金。

  而证监会批准华夏基金吸收合并中信基金之际,便明确要求中信证券于批复之日起6个月内,将所持华夏基金股权比例调整到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即“一参一控”)。

  在大限到来之时,中信证券却没能拿出华夏基金股权解决方案。证监会分别于2010年1月和2010年4月,叫停华夏基金公募新产品以及特定客户资产管理。

  直到2011年5月25日,中信证券才决定以不低于75.63亿元,在北金所转让华夏基金51%股权。该部分股权被分作五份,除了其中一份为11%以外,其余四份均为10%。

  资料显示,7月4日,华夏基金股权正式挂牌北金所。中信证券要求其中11%、10%股权的受让方应为国有独资获国有控股企业,另外两份10%的股权受让方应为在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合法设立并有效存续的企业(非金融机构),余下10%股权受让方仅需满足法律法规规定的基金股东条件,对其注册地和是否为金融机构并没有特殊要求。

  总出让价格最终确定为81.6亿元,其中四个标均为10%股权,对应的出售价为每笔16亿元,另外一笔为11%的股权,出售价为17.6亿元。 

  坊间多有猜测,认为私底下中信证券已敲定这5份股权的受让方,包括中石油、长江电力、苏宁电器、美国普信集团等在内的企业将出现在接盘方名单中。

  结果却出乎众人意料,传闻中的接盘手均未出现,半路杀出三位程咬金。“空穴来风必定有因,我相信之前的传言应该比较‘靠谱’,但操作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了一些意外,使得事情变数暗生,让中信有点措手不及。”某基金业内人士告诉新金融记者。

  中信证券董秘办某工作人员告诉新金融记者,目前华夏基金股权转让一事没有最新消息,希望大家等待公告。

  但据记者了解,华夏基金股权转让一事或许很快将有定论。据路透社8月16日报道,中信证券将于8月25日就H股上市一事,接受香港交易所聆讯,届时中信证券或将给出答案。

  基金公司股权贬值

  本来市场期待华夏基金股权转让会上演一场争抢大戏,毕竟华夏基金贵为公募老大,多年来盈利丰厚,且有范勇宏、王亚伟等众多干将相佐。

  结果却大出众人意料,其转让对价不但远逊2009年博时基金股权转让时的价格,更有甚者,五家接盘方至今未能凑齐。这样的局面,未免让人感到唏嘘,感慨基金业风光不再。

  其实,华夏基金股权定价不算太高。按照81.6亿元的总转让价格,其每股价格为64.85元。 而2007年,招商证券曾以每股130元的价格获取了博时基金48%的股权;2009年,四家公司分别受让博时基金6%股权,当时每股对价约为109.5元。博时基金近年资产管理规模一直稳居行业前五位置。

  不过,若按照国际通行的基金公司股权定价方式——价格/资产总量(Price/AUM)来计算的话,这次华夏基金价格/资产总量(Price/AUM)为7.1%,与历史上基金公司股权转让Price/AUM5%-8%的比例相比,处于中高端水平。

  前述上海分析人士表示,现在基金行业陷入低迷,其股权价值与牛市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华夏股权如此作价已是高估。按照中信证券此前出具的中介公司对华夏基金的资产评估报告,2010年至2014年,华夏基金营业收入将从29.95亿元增加至54.82亿元,年增速达15%。

  “除非牛市重来,否则按现在的市场情况,华夏基金要实现这样的增长非常困难。”北京某券商基金分析师告诉新金融记者。

  一年多未发新品

  而且,对已一年多没有新品面世的华夏基金而言,要重新迈出第一步并不容易。由于中信证券迟迟未能解决“一参一控”问题,华夏基金也因此受到牵连,2010年年初先后被证监会叫停发行新产品。

  趁着“老大”缺席的机会,其他基金公司都在加紧圈占市场。根据Wind数据,2010年以来到2011年8月19日,各家基金公司发行了将近300只新基金,募资总额约5626亿元。在此期间,华夏基金虽继续稳坐头名,但却被规模稍小的嘉实、易方达等公司步步紧逼。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30日,华夏基金资产净值为2215.15亿元,总共管理的资产份额为1786.31亿份,分别较2009年年底缩水7.32%和16.65%。

  “对华夏基金来说,它当然希望能够重新发行新产品,从之前它获特批发行债券基金,还有后来市场盛传华夏大盘打开申购,如此等等,均透露出公司有这方面的想法。”前述上海分析人士称。

  值得一提的是,华夏基金被股权转让的阴影笼罩长达两年之久,但该公司旗下基金业绩继续保持以往水准,未见明显退步。

  华夏基金相关人士也表示,如果股权问题圆满解决,公司会马上着手准备发行新基金。有消息称,公司内部相关部门已开始讨论新基金相关事宜。

  不过,分析人士也估计,按照目前新基金审批周期来看,若股权转让问题能够在8月底解决,华夏基金最快也要在今年年底明年年初才能推出新的基金产品。

  人事风暴将起?

  华夏基金股权易主,还引发了市场对华夏基金人事变动的猜测。据悉,在华夏基金股权转让过程中,以总经理范勇宏为首的管理团队与大股东中信证券屡屡传出不和,管理团队对股东方失望已非秘密。

  有趣的是,当中信证券售出三份华夏基金股权的消息传出后,华夏基金副总经理张后奇在微博(http://weibo.com)上连续敲下三个问号“???”。

  从过往经验来看,基金公司股权变更,向来伴随着人事方面的变化,而这也是基金业内一种颇让人无奈现状。所谓“胳膊拧不过大腿”,大股东才是基金公司真正的掌权人,管理团队更多是听差办事。

  当然,范勇宏对华夏基金的意义非一般人能及。当年,范勇宏带领华夏证券一干旧部创办华夏基金,并将华夏基金推上公募老大的位置。对包括“一哥”王亚伟在内的华夏干将,范勇宏均有知遇之恩。因此,业内猜测,若范勇宏选择离去,王亚伟等极可能跟随离去。

  事实上,2010年7月,王亚伟卸任华夏基金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一职,改由范勇宏兼任。坊间曾有猜测,认为王亚伟想借机隐退,最终退出华夏基金。但华夏基金相关方面出来辟谣:王亚伟此举是为专注投研。

  2010年9月,坊间再次流传,范勇宏和王亚伟双双向证监会递交辞职报告,遭后者拒绝。此消息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和讨论。但该消息未被华夏基金方面证实。

  前述上海分析人士称,股权变更并不一定意味着人事变动,中信证券仍然保留着控股股东位置,而且新进的三家公司看来更像是财务投资者的角色,新股东进入后,相应会增加其董事会席位,这也可能会让各方势力更加均衡,反而对公司发展有利。

  新股东入主,华夏基金将逐渐走出股权转让的阴影,公募老大如何重振昔日雄风?范勇宏是选择继续留任还是离去?王亚伟又将何去何从?答案将陆续揭晓。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