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天津小站稻复出加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0 11:18 来源: 新金融观察报

  名扬天下的小站稻,得名于天津市津南区小站镇,但是由于小站镇长达40年的停种,现今市场上销售的“小站稻”大都来自“小站”之外。不仅如此,甚至连这种大米的“原产地标记认证”也被别地抢先获得。这些是小站镇恢复种植并推广小站稻米所必须面临的严峻现实。

  新金融记者 郗岳 曹晓龙

  “复出”计划

  窦云祥勾勒了一条小站稻恢复种植的路线图。

  “2009年恢复种植面积120亩,2010年种植面积扩大到400亩,而今年将达到820亩,明年争取实现2000亩。”

  但身为天津市津南区小站镇副镇长,窦云祥很清楚,这和40多年前小站镇10万余亩的小站稻种植面积,依然相去甚远。

  相去甚远的还有小站稻市场格局,“虽然津南区是小站稻米的三大种植基地之一,但是另两个基地宝坻区和宁河县,占了市场份额的大头。”

  目前,天津市水稻种植面积为25万亩,而一份资料显示,宁河县的小站稻种植面积已达到10万亩,注册于当地的天津市津沽粮食工业有限公司,其生产加工的“津沽”牌小站稻独享了60%的市场占有率。

  “公司+基地+种植户”模式是当前小站稻比较常规的种植管理模式,在小站镇的小站稻“复出”计划中也涉及相关农作物公司,但是如何将小站历史和原产地农耕文化价值融入小站稻米中,以提高附加值来振兴当地农业经济,是镇政府亟待解决的课题。

  直至2010年年底赵立忠的出现,使小站镇政府破解上述课题得以加速。

  彼时,在商贸和建筑行业积累出原始资本的赵立忠打算在自己的家乡小站镇租用1000亩左右的土地,用于小站稻和其他农作物种植。

  对于小站稻的感情,来源于赵立忠的祖祖辈辈种植小站稻的经历,但遗憾的是,在他出生后不久,由于自然等因素影响,小站人基本放弃了小站稻的种植。

  怀旧的诉求并不足以支撑42岁的赵立忠在这片土地上投入大量资金和时间成本,他看到了其商业价值:“农业是基础产业,而粮食是基础中的基础,虽然投资回报周期较长,但是最稳定,从长远看,是值得投资的。”

  今年3月,他开始筹备资金,在考察耕地的过程中,通过与小站镇及津南区政府领导进行接洽,并在天津市商务委的指导下,决定在小站镇进行一次更大胆的尝试,一个集合高效生产、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示范服务多种业态的项目——名洋湖都市现代农业园(以下简称名洋湖农业园)的构想由此产生。

  “以小站稻为主推产品的名洋湖项目,无论从规模上还是资金投入上,都能在国内排上名次。”他介绍称,共占地6385亩的名洋湖农业园建成后,能够解决1000多人的就业问题,员工人均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园区年营收能够超过2个亿,利润率达到10%,未来还考虑上市。

  这一次,他要“放长线钓大鱼”。将近3.7亿元的总投资规模,他计划用15年的时间回收成本。

  今年10月,在开工建设的名洋湖农业园内,试种的两百多亩小站稻已经收割开镰,亩产550公斤,小站稻的“复出”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复植难题

  能否解决水源问题,关系到小站稻恢复种植的成败。

  小站稻的扬名得益于小站镇当年得天独厚的水源优势,南运河水夹带着漳河从黄土高原卷来的泥沙和氮、磷、钾等有机肥料,注入了小站土地,以甜刷咸,化碱成腴,构成了独特的优质稻生长条件。至1948年津南解放前,小站稻一直是靠限制马厂减河上游用水,才保证了收获。1957年,津南地区稻田面积达到26.44万亩,总产量8683万公斤。

  “那时,津南区的小站稻种也输送到天津宁河、宝坻等水源条件不错的地方进行培育种植,大量的技术人员也被派遣到外地去推广种植技术。”窦云祥对新金融记者说。

  但好景不长。上世纪 60年代初期,马厂减河、海河上游各河系拦河截流建库蓄水,九河下梢的天津,水量逐渐减少。1968年,独流减河切断了马厂减河,南运河水绝源,靠海河水维持。1973年之后,津南区做出水稻改种旱田作物的决定。

  稻田改旱后全区粮食产量明显下降,一度全区粮食亩产只有135公斤。镇内农民种植旱田作物的效益太低,单亩全年收益在50元左右,每人平均3亩地,年收入在150元左右,“而在乡镇企业上班一个月就能拿到这个数,致使很多农民弃耕。”

  出于保护小站稻优良品种的目的,截至2009年,津南区只有小部分人还在断断续续地种植小站稻米,“要么不成功,要么不成规模,藉以得名的小站稻由于水源的限制,平白消失了将近40年。”窦云祥感慨道。

  而今,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和资金的投入让小站稻的水源问题得以一定程度的缓解。在名洋湖农业园内共打了6口浅水井,一口井供应灌溉150亩小站稻田,再加上雨水回收设施、节水灌溉设施、蓄水库建设,来保证水源充足。

  “园区的水一旦流入,除非防汛排涝,否则坚决不让其流出。”赵立忠说,“不过这也是最耗金的一块,光园区的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就用了2000多万元。”

  原产地之争

  小站稻是我国著名的优质水稻之一,原产于天津市津南区,起源于宋辽时期,发展于明代,成名于清朝末期,曾作为清皇室的“贡米”。因当年军事重镇“小站”位于此地,故名“小站稻”。

  赵立忠相信,镇上没有几个人比他更了解小站历史,他以此为傲,不过他很清楚,尽管他在小站镇种植小站稻,但市场上能够使用“小站稻”证明商标的远远不止他一家,他有很多竞争对手。

  津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是“小站稻”证明商标的拥有者,符合其制定标准的天津地区种植的无公害水稻就能够使用“小站稻”商标。

  目前,天津优质小站稻开发公司、金芦米业有限公司、津沽粮食工业有限公司、正弘食品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与该中心签订了小站稻证明商标使用合同,销售网络已基本覆盖全国并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南非等国,年平均销售天津小站稻20万吨左右,销售收入大概在8.4亿元。

  “相比其他公司,我们可以注册原产地标志,这是小站镇小站稻在市场竞争的明显优势。”赵立忠与窦云祥均如此认为,这也是小站镇的最后砝码。

  但现实却背道而驰。

  在津南区小站稻停种40年的“真空期”内,宝坻区和宁河县的小站稻填补了市场空白,并赢得了发展先机。

  2001年11月中旬,国家质检总局派出原产地专家小组,专程到天津市宁河县,对天津“津沽”牌小站稻米的地理标志进行审核认证。2002年5月,“津沽”牌小站稻米的地理标志获国家原产地标记保护证,成为天津市第一个获得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的产品。

  对此,津南区表达了异议。

  津南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的相关负责人认为小站稻的原产地小站镇属于津南区,小站稻原产津南早已是公认的事实。“小站稻”的证明商标津南区也早已注册,宁河县的这种做法是混淆是非,搅乱市场。为此,津南区要将宁河县告上法庭。而宁河方面认为,津南区由于水源恶化和滥施化肥农药,所产的小站稻早就有名无实。

  “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各地的名特产品。要获得某一产品的原产地认证,必须对产品样本、产地土壤、水样等进行一系列检测认定。”天津质检局检务处原产地科的蔺科长对媒体表示,“津沽”牌小站稻获得原产地认证,仅仅是对原产宁河的这一产品进行的品质认定。对于津南所产的“日思”牌小站稻,质检总局也可以进行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并不妨碍其他公司使用“小站稻”商标。

  天津农作物水稻研究所的一位专家对新金融记者表示,目前对于“小站稻”的品牌认证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标准,随着自然环境的改变以及农业技术的改良,刻意还原从前的口味或者追根溯源地争论品种优良都是没有意义的。

  目前,天津市所有稻田总数只有25万亩,产出大米仅2亿斤左右,只占本市大米市场的10%,其余90%的大米都是从东北、山东、河南、江苏等地引进的。“其实现在市面上卖的小站稻很少来自天津产区,更多的是东北产的大米贴牌成小站稻进行销售的,稻米形状和口感与天津产小站稻相差无几,很难辨识。”上述专家表示。

  小站稻品牌认知范围的扩大,让除了天津以外的市场,比如北京、成都、石家庄等地,也相继出现了假冒的“小站稻”,数量更是难以统计。

  小站出路

  市场竞争的乱象和小站镇种植规模的暂时短板,制约着小站稻的市场推广途径。

  赵立忠觉得,如果把小站稻推上普通菜市场或者超市,走农产品销售的正规渠道,那肯定是赔钱的。“一是拼不过其他品牌成熟度高的小站稻,二是综合名洋湖农业园的运营成本,以当前普通小站稻的市场价格是难以实现盈利的。”

  上述水稻专家称,市场上的小站稻米价格呈梯级分布,普通端上餐桌的小站稻价格在每斤2-3元左右,也有每斤10-20元的优质小站稻出售。

  而名洋湖小站稻的出场费预计在每斤30元左右。不过这条高端路线并不被业内人士所看好,认为以小站文化的噱头进行炒作,有点过火,如果不能被普通老百姓所接受认可,其市场推广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赵立忠不这么认为,他在商贸和建筑行业积累下的企业客户,足以成为高端小站稻的稳定需求方,用于员工福利的采购派发方面。“收割之前,便有几个大公司高价预订了。”

  另一方面,名洋湖农业园的业态组合和运营模式,加上小站历史文化价值,也足以支撑得起小站稻的高端售价。

  反之,小站镇也希望借小站稻之名为引擎,助推传统农耕作业引向多元化发展。

  名洋湖农业园项目规划为立体种植区、生态养殖区、水稻种植区、设施蔬菜区、科技示范区、瓜果采摘区、都市农园区、物流贸易区、综合种植区共9个功能区,希望借助“小站稻原产区”的名义,用3年的时间,把园区打造成为循环生态型、旅游观光休闲型的现代农业园区,成为津南区又一处独具特色的农业旅游观光休闲基地。

  “小站稻往观光农业转型,农业向园区化发展,这是都市型农业夹缝中求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在天津这个城市,”窦云祥对新金融记者说道。

  都市型农业是指靠近都市,在城乡边界模糊地区发展起来的,可为都市居民提供优良农副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高集约化、多功能的农业。都市型农业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较发达阶段的必然选择。

  最近几年,天津都市型农业渐成气候。一大批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建成的农业示范基地、观光农园、市民农园、休闲农场等,在津郊周围相继拔地而起。

  名洋湖只是其中之一。“以后如果搞个小站镇一日游,游客们先去小站镇练兵园游览,然后在来我们这里体验一下观光农业的乐趣,感觉很不错,”赵立忠对前景有近乎盲目的自信。

  “对于名洋湖,应该是先追求依托小站稻的农产品生产销售的效益,再者在发展中不断提升园区档次,增加观光休闲的设施,从而达到增值,虽然农业投资产业链长,投资回报期慢,但长远来看,是有利于津南区农业经济转型的,”窦云祥对名洋湖有着这样的期望。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