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CPI泄密者获刑 惩办两名泄密官员仅是个开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31 10:29 来源: 《新世纪》周刊

  CPI泄密者获刑

  如何使经济数据公平的为市场获取,惩办两名泄密官员仅仅是个开始

  财新《新世纪》 记者 张宇哲

  央行研究部门有个传统,每个季度末都会召开价格监测分析行外专家咨询会,会议邀请发改委、统计局、商务部、银监会等部门人员参加,提供相关宏观经济数据,进行研究讨论,这些属于保密数据,在正式发布前两三天供此次会议研讨。但让管理层恼火的是,相关数据往往随后即见诸媒体。

  10月24日上午,最高检和国家保密局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原国家统计局干部孙振、中国人民银行干部伍超明泄露涉密经济数据案件的查办情况。通报称,两人因涉嫌泄密或违背保密法规定,分别被判刑五年和六年。另外四名犯罪嫌疑人均为证券行业从业人员。

  知情人士称,伍超明原为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货币金融史研究室副主任,利用参加前述会议的机会,获知数据并泄密。

  孙振则在担任国家统计局办公室秘书室副主任及局领导秘书期间,于2009年6月至2011年1月,违反保密法规定,先后多次将国家统计局尚未对外公布的涉密统计数据泄露给他人,数据包括GDP(国内生产总值)、CPI(消费者物价指数)、PPI(生产者物价指数)等共计27项。

  国家保密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杜永胜指出,调查显示,此次查办的涉密数据泄密案件背后确实存在利益驱动。有的通过和证券从业人员建立合作关系,利用证券机构从业人员指导其买卖股票、谋取利益.。

  “一些职能部门的司局长和基金、证券公司关系很好,这次是‘杀鸡给猴看’”。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泄密过程

  前述通报称,去年5月以来,中国国家宏观经济数据多次被泄露。今年2月,在有关部门调查基础上,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对案件依法立案侦查。

  杜永胜表示,一个明显现象就是,经济数据公布后,股市发生异常波动。

  通报称,孙振泄露给证券行业从业人员付某、张某的27项数据中,经鉴定,有14项为机密级国家秘密,13项为秘密级国家秘密。

  孙振毕业于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获硕士学位。2007年,孙振经过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笔试、面试等程序,被录取为公务员,后来担任国家统计局一位副局长的秘书。国家统计局的国民经济核算司和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专门负责每月发布统计数据。国民经济核算司和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分别由两位统计局副局长分管,双方统计数据齐全后,上报国家统计局局长。孙振所处的职位,非常有利于看到这些重要的宏观经济数据。

  伍超明于2011年3月21日被抓。通报称,其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货币金融史研究室工作期间,于2010年1月至6月,违反国家保密法规定,将其在价格监测分析行外专家咨询会上合法获悉的、尚未正式公布的涉密统计数据25项,向证券行业从业人员魏某、刘某、伍某等15人故意泄露224次,经鉴定,上述被泄露的25项统计数据均为秘密级国家秘密。

  “伍超明在学术圈里公认的学术能力不错,平常不太爱说话,比较爱钻研业务。”央行研究局人士告诉财新《新世纪》,“之前有投行请他去做首席经济师,他都没去。”

  伍超明在2010年1-6月间,将相关宏观数据对外泄露,主要是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告诉了15个人。财新《新世纪》查证后发现,这15个人除了一名学者、一名证券媒体记者、一名央行天津分行人士,其余13名人士均为券商或者基金公司人士,其中12名来自机构宏观研究部门,一名来自销售部门。根据以上事实,法院最终认定伍超明犯泄露国家秘密罪,被判刑六年。

  15名人士都在此案件中作为证人出现,证实的确曾收到过伍超明的短信。

  据知情人透露,其中不少人是伍超明在为一些证券公司做课题时结识的,后来伍超明有时会被请去讲课,收取过讲课费,但并没有直接通过卖数据获利。

  后果几何

  “伍超明泄露的是一般性的国家秘密,也没有造成实际的国家利益损失,感觉判决有点重。”伍超明的辩护律师、尚权律师事务所张兴梅律师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这也是他的主要辩护意见。

  “是否直接获利,并不是此案量刑的关键,主要还是根据涉及国家秘密的密级和项目的数量来量刑。”尚权律师事务所主任张青松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

  有业内律师也认为,CPI数据直接决定了宏观调控力度,是非常重要的宏观数据,根据判决看,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属于比较严重的罪行。

  2010年5月,有关经济数据泄露的消息引起关注,迅速导致市场轩然大波,此后这类传闻连续不断。

  据新华社报道,2008年以来,路透社已经累计七次精确“猜”对了中国的月度CPI数据。

  2011年4月15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第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表示,谴责提前泄露还在保密期的数据的行为。统计局官员近年来已多次在公开场合谴责经济数据泄密的行为,而泄密行为并未止息。

  “中国在信息数据方面,几乎已无秘密可言。”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周汉华向财新《新世纪》记者感叹。

  一位做海外投资的基金公司资深人士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相对于内幕消息对个股造成的波动,虽然两者都是严重的市场不公平行为,但CPI等宏观经济数据的外泄,会对整个市场造成波动。

  他认为:“此类信息外泄的影响极其恶劣。因为提前一秒钟获知相关消息,都会为对冲基金或者期货投资者带来投机性交易的机会,获取很大经济利益;比如,转融通已经推出,证券市场可以做空,当投资者预计数据不好的话,它就可以预先做空,然后介入一些股票,等到市场下行的时候抛空这个股票来获得收益。”

  社科院金融所重点研究室主任刘煜辉指出,相对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对于经济数据更为敏感,“几十个基点的利差,收益就很可观。”

  “如果提前获得信息和市场预期不一样,当市场比较动荡或者疲弱时,会对这些数据的反应更为敏感,市场波动也更大。”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部人士称。

  前述基金公司人士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能提前拿到数据,无论对于券商销售部门还是研究部门,都有直接利益关系。

  而一家券商的研究报告如果对于宏观数据总能准确地预测,就可以获得基金更多的“分仓”收入,相关研究员也可以得到更多的“派点”(即券商研究所采取的由客户给研究员工作绩效打分的制度——编者注)。

  现实中,更多的数据信息还不仅仅体现在研究报告中,更多是通过电子邮件、短信、MSN等多种工具来传播。

  内鬼知多少

  在孙振、伍超明3月底事发之后,6月份公布的CPI数据又毫无悬念地被“专家”们精准预测。

  6月14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公布5月份主要宏观经济数据,其中5月CPI涨幅为5.5%。

  一位证券市场资深分析师此前一天已在微博(http://weibo.com)上写道:“明日上午10点将公布的5月CPI似乎已经没有太大悬念——目前市场对于该数据的一致预期是5.5%,高于4月份的5.3%。”

  在当日上午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宣布采取了最新改革。为减少统计数据发布前被泄露的风险, 尽可能缩短数据从产生到发布的间隔时间。

  国家统计局自7月起调整统计数据发布方式,取消月度数据发布会,将月度、季度和年度统计数据发布时间都提前2-3天,力争在数据产生出来后的24小时内以新闻稿的形式发布,并更多采取网络方式发布信息。

  中国重要经济数据在发布之前,会经过诸多环节并涉及诸多部门,一般来讲,数据从产生到发布的时间越长,中间环节越多,发布前被泄露的风险越大。以CPI数据为例,在数据公布之前一周左右,上一月度的CPI数据真正生成。

  不过,数据保密仅仅靠调整发布时间远远不够。盛来运同时表示,要进一步缩小提前掌握数据人员的范围。

  知情人士称,中国经济数据层层汇总、逐级上报的统计工作模式,能够提前获取相关数据的并不是国家统计局一个部门。由于宏观经济数据是多个部门合成的一个数据,传递的链条非常长,在数据公布前,要提前通知许多部门和个人。

  通常,为了进行修改和调整,有关数据会按照快报的方式报送有关国家主管部门,然后再发送央行、发改委、国研中心等部门。

  一位宏观研究人士指出,因为环节诸多,数据有可能在多个环节出现泄密点,而且由于信息传送的范围太大,调查、查处不易。

  杜永胜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坦承,在数据的产生、分析、整理、形成过程中,总有相关人士接触到这些数据,包括最后的送报,“在整个数据传输过程当中,这种安全也是很难得到有效保证的。”

  杜永胜称,国家保密局近来已经对国家涉密经济数据产生、使用、保管的21个部门进行了专项的保密检查,这项工作已经结束,及时发现一些泄密隐患,堵塞一些泄密漏洞,严肃查处了各种违规行为。

  事实上,此类信息泄露情况在中国非常普遍。比如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加息等宏观决策等被认为是疑似泄密的重灾区。

  央行自去年10月份首次开启加息周期以来的四次加息,除了一次在春节长假之后,其他每次公布之前,A股大盘都曾在加息前一个交易日有所反应;一些重大行业政策出台之前,亦能发现一些“先知先觉”者的蛛丝马迹。

  比如,发改委大多选择半夜才发布油价上涨的消息,但是每次消息即将发布的当日下午,一些加油站就已经排起了长龙;在资本市场,有关上市公司利润分配方案、增发、业绩等重大消息,也常常会在正式公布前在市场上即有所体现,在一些关键新闻事件或者负面消息公告之前,相关股票的异动明显,诸如此类涉嫌“内幕交易”的例子在中国简直不胜枚举。

  杜永胜认为,从这两起重要经济数据泄密案件发生的情况看,一些经济部门在重要的涉密经济数据保密管理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关于涉密经济数据的密级确定问题,关于涉密经济数据的知悉范围限定问题,以及涉密经济数据的解密时间控制问题,还有知悉涉密经济数据人员的审查教育问题等。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