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温州信殇:信用危机并非温州一城独有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30 16:52 来源: 新文化报

  如何信,才长久

  从“熟人社会”到“规则温州”

  车站大道是温州的繁华路段,道边写着这样的标语

  本报记者 李雁程 袁静伟 文/图

  温州之痛,虽有种种措施救市,且已显现效果,但仍需时间来抚平创口,尤其信用、信心之重建,期待“速效药”并不现实。宏观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小企业发展的空间与潜力,将从根本上左右温州信用体系的恢复水平。

  尤需注意的是,信用危机并非温州一城独有。老板跑路之事,见诸各地报端。尽快重树信心、建立共识规则、理清监管机制、防止恐慌扩大,不可让温州之痛成为中国之痛,成为受访者的一个共识。

  对于未来,有人提出,温州信用体系应以此为契机告别“熟人社会”,建立“规则温州”。

  ■信用底线

  卖房还钱的老同学

  纵观温州借贷纠纷,有能力的去想法筹钱偿还,实在还不上的去“跑路”甚至自杀,但很少有人翻脸不认账

  车站大道是温州最繁华的主干道之一,约百米长的街路一侧,立着红瓦白墙,上面喷涂的大字十分醒目:“信:言必信,人无信而不立;信誉是金,信者令人推心置腹”,“诚:虔诚、忠诚、坦诚,诚者自成也”。

  围墙刚建成时,还有不少路人会驻足念一下,时间久了,好像就被无视了。

  陈孝卿是温州本地人,目前在一家外地公司驻温州办事处任部门主任。一场信用危机没有影响到公司的日常运作,却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去年5月,高中老同学向陈孝卿借钱,开口就是100万,月息1分5,借期一年。也就是说,一年之后,连本带利要还给陈孝卿118万元。陈孝卿觉得,这比存银行强多了,就一口答应。

  因为是老同学,双方未签署书面协议。今年5月,媒体披露了温州的情况,陈孝卿沉不住气了,他找到老同学,要当面把事情“讲清楚”。

  同学承认把钱转借一家民间借贷机构,除了陈孝卿的100万,还有自己的150万,但那家机构的负责人躲到海南了,一打电话过去就说再等等。这一等,就到了7月,负面消息越来越多,陈孝卿打电话给老同学再次催债。

  “他声音很沙哑,估计也是很久没睡好了。但我不能不催他,这笔钱有我父母半生的积蓄,还有弟弟结婚的钱。”陈孝卿也很无奈,“他很久不出声,之后说要卖房子才能筹到这笔钱,他还希望看在同学一场的份上,利息等以后宽裕了再给。”

  今年9月,陈孝卿终于拿回100万元本金,惦记拿不到钱的不安、对不知情父母的内疚、与妻子的不停争吵,都可以告一段落了。当问到以后还会不会借钱给别人,陈孝卿思考了一下:“还是会借的,但是要看借钱做什么,如果是买房子、结婚、治病,就可以借;但如果是转借给别人,那肯定是不会了。

  楚先生的亲戚在龙湾区开办了一家加工不锈钢制品的小公司,近两年尽管公司的效益不好,但楚先生亲戚却一点不愁,因为他把手中的几百万资金全都借给了民间借贷机构,光是利息就远超公司的收益。今年9月,民间借贷机构的老板突然消失,楚先生的这位亲戚不久也消失了。

  “我家借了几十万给他,这些钱全都没有了。”楚先生说,“前段时间他打回电话,说正在筹钱,钱凑齐了就回来,让我们不要担心。”

  这件事给楚先生一家带来的冲击不小,楚先生肯定地表示:这钱,以后是绝对不会借了。

  值得一提的是,陈孝卿的同学、楚先生的亲戚,都没有一点不想还钱的意思。纵观温州借贷纠纷,有能力的去想法筹钱偿还,实在还不上的去“跑路”甚至自杀,但很少有人翻脸不认账。

  也许温州民间信用被这场危机冲击得几无完卵,但这个现象似乎说明,长久以来形成的信用因子,还深深扎在温州人的骨子里。外力可以让他们谨慎或绝望,但无法让他们彻底抛弃信用的底线。

  ■影响深远

  受波及的海外华人经济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的演讲,都提到了温州的民间借贷风波

  “以前都是企业互保,彼此拍下脑袋就决定了,现在企业就会担心自己被拖垮。即使朋友、兄弟之间都怀疑,‘你到底行不行啊’。”温州市担保行业协会会长郭炳钞说。

  “现在的温州真是内忧外困。”谈及信用危机,温州洪城电子的总经理杨贵说,以前外地供货商对温州企业都很信任,货到付款,或者推迟一段时间结算都没问题,而现在,很多供货商的要求是款到付货,而且要全款。

  影响甚至已经扩大到海外。

  温州当地“703804”论坛上,转载了一则来自意大利的新闻。该文指出,温州民间借贷的崩盘、企业资金链的断裂直接波及了欧洲的华人经济。毫不夸张地说,欧洲华商的前途命运与温州的经济难解难分。文中描述了在意大利和欧洲的温州商人,同样遇到资金紧张、不受信任的情况。

  “欧洲温商是不是受到影响,目前还没有太多迹象,但海外确实对此事非常关注。”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告诉记者,就在前几天,他远赴美国,听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的演讲,两个人都提到了温州的民间借贷风波。

  在周德文看来,坏事传千里,一旦对温州的传闻过于妖魔化,对温州信用的重建影响很大。

  ■抽样调查

  个人:借钱要看干什么用

  “如果是拿去放贷,我不但不借,还会劝他不要那么做”

  温州信用崩盘了吗?现在还有人往外借钱吗?记者对温州市90位普通市民和20家中小企业进行了调查。

  鹿城区30位被调查者当中,只有陈孝卿亲身经历了民间借贷风波,另外有一位是熟人有过类似的经历,金额不大。其余28位均只是听说,自己和身边的人都没有类似经历。

  问及借钱,30人的回答基本一致:借钱可以,得是比较亲近的,而且还要立字据,并且要知道钱的去向。“如果是拿去放贷,我不但不借,还会劝他不要那么做。”在温州市某机关工作的汤女士说。

  龙湾区是老板跑路的“重灾区”,记者在这里调查的30人中,28个人身边都能找到把钱借给民间借贷机构,没能收回本金的事例。如果再有人来借钱,他们的答复一模一样:不借!

  韩国清是乐清人,几年前曾开办了一家生产电子元器件的公司,后来利润下滑,他关了公司,跟着一些大老板去上海投资房地产。2010年上半年,韩国清抛售了手中的房子,带着全部资金回到了家。不久,一家民间借贷机构找上了门,以月息2分的高利借走了韩国清几乎全部的资金,共3000万元。

  2011年年初,韩国清在龙湾区看中了一家商业广场的商铺,就催促民间借贷还钱。“幸好我要得及时,3000万元本金都要了回来。”韩国清说,按照他的计划,是买下商铺,坐等升值后卖出。可是现在他决定先不卖了,而是收取租金。“我以后不会把钱借给民间借贷了,不管怎么说,钱还是放在自己手里最安心。”

  在乐清的30位被调查者当中,12位表示熟人圈子中有人借钱给民间借贷机构,另外18位则没有直接认识的人参与民间借贷。这30人中的28位都表示目前形势不明朗,钱是绝不外借的。

  中小企业:借钱要看关系远近

  “那些信用一般,关系又不太亲近的,即便借钱也不会太多”

  11月20日,开着宝马车从温州去乐清的陈苏文接了一个电话,打进电话的是同学兼朋友李老板,因货款迟到了几天,李老板要借100万元给工人发工资。“你把卡号发给我,我到了温州就给你打钱。”陈苏文说。

  今年36岁的陈苏文在乐清开了一家生产电动自行车的公司,规模不大但效益不错,年产值能达到两三千万元。

  据他回忆,2006年开始,身边不少朋友陆续将公司的现金拿出去炒股票、炒房子,他也曾动过心:“如果去投资,就得抽出流动资金,供货商和工人工资就得拖着。我属于那种比较老实的人,不想‘不务正业’,就没参与。”现在陈苏文的公司发展前景很好,他更没有了投资其他行业的想法。

  平常陈苏文跟朋友之间常有金钱方面的往来,打个电话借出去上百万的情况也不少,不用欠条,不用担保,也不要利息。“像这类朋友,现在打个电话依然会借。”陈苏文认为,商业的核心就是信用,做生意不能因噎废食。“当然了,那些信用一般,关系又不太亲近的,即便借钱也不会太多,需要考察,至少得打欠条。”

  记者在乐清和龙湾共走访了20家中小型企业的老板,其中18位跟陈苏文有类似的想法。另外两位则表示,现在公司生存艰难,恨不得从银行贷几千万出来,借钱给别人是根本不可能的。

  ■信用重建

  政府援手 银行跟进

  “我现在正在银行办理续贷手续呢,这次银行说话算话!”

  温州信用四面楚歌,如何重建成为当务之急。

  10月4日,温家宝总理专程赶往温州,先后召开两次会议,与温州企业家代表座谈。随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等多条利好政策。

  10月31日,总规模为50亿元的温州市民间资本服务基金正式启动。

  11月8日,温州市地方金融监管服务中心挂牌成立,标志着金融业“1+8”战略的启动,“1”是指“温州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这一总方案,“8”是指8个子方案:创建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公司、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股权投资业、做强股权营运中心、创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温州银行发展规划、农村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创建地方金融监管中心。

  11月10日,新华社发文,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民间借贷具有制度层面的合法性。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前提下,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有自由借贷的权利。只要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民间借贷关系都受法律保护。如果违约,可以协商,也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的途径解决。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90多位跑路的老板中,有15位已经被劝回。温州最大的眼镜生产厂商——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从美国返回温州后,集团已恢复生产。“他现在的日子很好过,门口都是警察,讨债的都进不去门。”周德文说。  

  对于温州的这次“信用危机”,温州市经济协会会长马津龙觉得,用“风波”一词更为准确。马津龙认为,今年八九月份应该是温州信用的最低点,现在正在缓慢恢复,就像以往发生在温州的那些风波一样,每一次都是以重新树立起温州信用结束,这次也不会例外。

  11月10日,温州地区15家融资性担保公司和13家商业银行共同签订了《温州市融资性担保公司民间资本服务基金合作框架协议》,协议签订后的第五天,乐清市柳市镇某电器公司的负责人李老板就来到了其中一家担保公司,申请紧急转贷资金。

  李老板的公司今年总体业务量增加了20%左右,去年增加生产线在浦发银行贷款900万元,其中300万在11月16日到期。他原计划在这之前收回货款,再去民间借贷借一些,等银行续贷或者资金回笼后再还民间借贷。“经销商那边暂时不能回款,民间借贷更是借不到,多高利息都不行。没办法,我只好来求助了。”李老板说:“我只筹到了70万,还有230万没着落,我可不想因为一时的周转不灵而去跑路。”

  等待中,李老板度过了一个难眠的夜晚。16日,担保公司在审核了李老板的相关证明后,当天下午就将230万元转到李老板在银行的还款账户上。李老板多少松了一口气:“银行答应在5个工作日内给我续贷,希望能挨过这一次吧。”

  11月22日下午,李老板接到记者的电话时十分兴奋:“我现在正在银行办理续贷手续呢,这次银行说话算话!”

  据不完全了解,从11月15日至记者截稿时,乐清市已有近10家企业拿到了应急转贷资金,总金额数千万元。

  ■深度思考

  “规则”比“熟人”更可靠?

  纵观此次事件,温州人一直自诩的以“熟人社会”为特征的诚信基础和企业家社会信用,为什么脆弱得仿佛一夜间土崩瓦解?对此,当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表示,温州既有商业精神中最先进的基因,也有传统文化中最落后的劣根。此次债务危机以及业主跑路事件,是对温州长期以来推崇的“熟人社会”规则的一种否定。在他看来,“熟人社会”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温州的现代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温州必须在陌生人社会中谋求现代诚信的建立。他曾在一篇评论中看到从“熟人温州”走向“规则温州”的提法,他认为,这才是信用恢复与重建的根本。

  不过,如果事事都循规蹈矩,温州还会是原来那个活力四射的温州吗?这个问题,只能交给时间来回答。

  ■说法

  情况没有那么严重

  对于外界相传的“温州的信用降至冰点”的论断,温州市委党校教授诸葛隽并不赞同。她认为,这里面存在着对温州的误读。“网上说温州89%的家庭都卷入了民间借贷,这就曲解了人民银行报告的意思。比如说我和我的同事,每个人至少会辐射5~10个人,但还没有听说谁参与了放高利贷。再比如我爱人,他在银行上班,一个同事有一天突然说:‘哎呀,终于有一个自己认识的人跑路了!’她有那么多客户,她和老公也都是本地人,会这么惊讶,很明显地说明参与民间放贷的比例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高。”

  温州市信用担保行业协会秘书长胡天炎表达了与诸葛隽类似的观点:温州人比较有人情味,比较抱团,事情发生之后,很多行业协会都在抱团自救。10月1日,温州的34家行业协会联合发出倡议,倡议中小企业携手抱团自救。很快服装协会就发出响应,成立互助基金,专门帮扶协会内的中小企业;11月14日,30家金属企业也成立了互助基金,筹集到资金5亿元,为本行业企业提供转贷服务;温州市侨商协会的50家侨资企业每家出资100万元,成立侨商互助基金……

  周德文表示,温州有40余万家中小企业,目前的数字是90多人跑路,其中还有一些已经回来或者是“被跑路”的。从这个比例上来看,情况远没有外界所传的那么严重。现在最严重的是,“外界被传言所左右,对温州人和温州企业的信用画问号”。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