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19日 23:02 来源:粮油市场报
本报讯(记者 胡增民 见习记者 郝瑞) “目前,我国的杂粮加工企业大多数处于小、散、低的状况。推行‘杂粮上餐桌’工程,必须大力度培育杂粮产业的龙头企业,实现规模经营和科学种植、精深加工。”5月18~19日,在合肥召开的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杂粮分会二届三次理事(扩大)会上,中粮协副会长、杂粮分会理事长田鸿儒说。
由于杂粮营养价值高、保健功能强,我国杂粮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小杂粮及其精深加工势必成为关系国计民生、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的大产业。
“继续推行‘杂粮上餐桌’工程。小杂粮要进社区、进宾馆,进千家万户的餐桌。‘杂粮上餐桌’工程,要下大力气推广。” 田鸿儒指出,一是要抓生产上产量,二是要抓加工创品牌,三是要抓市场促销售,四是要抓宣传扩大影响。
田鸿儒透露,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关于发展杂粮生产的批示精神,今年年初,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已向有关部委提出了促进杂粮产业发展的建议:其一,稳定和扩大杂粮种植面积,促进杂粮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其二,国家对杂粮实行与主粮一样的优惠扶持政策,保护农民种植杂粮豆的积极性;其三,加大农业科研力度,培育、生产和推广应用优良种子;其四,要重点扶植一批龙头企业,以带动杂粮产业的发展,形成以主产区为基地的产业集群带;其五,加强杂粮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灵活畅通的杂粮市场体系;其六,加强杂粮市场调控能力,适当建立杂粮储备;其七,扶植龙头企业发展,着力解决杂粮加工、贸易企业的融资难;其八,加强杂粮统计工作,建立市场预警机制。
安徽燕之坊食品有限公司一直专注于杂粮等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开发、产品研发和品牌化经营,以“公司+基地(农户)+卖场”的特有经营模式运作,2010年实现产值超过12亿元,成为我国杂粮产业的“巨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柴岩教授认为,小杂粮具有国内消费需求旺盛、贸易快速增长、提高单产有潜力、改善商品质量有空间、提升比较效益有希望等发展前景。在发展上要建立一定生产规模,并能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原料基地。同时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小杂粮产品流通体系,建立一批具有一定市场控制能力的小杂粮流通主体产业集团,集商流、物流、信息流、促销流等功能于一体。
“小杂粮虽然量小但品种多,在杂粮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中,通过产业化整合、网络化服务、规模化经营、国际化运作,同样可以做精做细、做大做强。”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副会长宋廷明向粮油市场报记者表示。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