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15日 09:11 来源:中国经营网
每次宏观经济数据发布之前,总会有大量机构准确预计CPI等核心数据,更有媒体能够在数据发布前夕提前“预知”。
每次宏观经济数据发布之前,总会有大量机构准确预计CPI等核心数据,更有媒体能够在数据发布前夕提前“预知”。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5月份中国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与6天前路透社抢先发布的我国经济数据相差0.1个百分点,而与彭博等多家国内外机构的“预测”完全一致。
统计局泄密“内鬼”被调查
据北京晨报报道,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14日公布,统计局办公室秘书工作人员因涉嫌泄密正在接受司法调查,数据泄密的“内鬼”事件正式曝光。
对于14日公布的5月数据再次被相关机构提前公布的情况,新华社报道称,5月的CPI数据已“走光”。对于这种将金融机构的准确预测直接怀疑为数据外泄的说法,盛来运认为这是一种巧合,因为部分机构做出预测结果时,真正的数据尚未产生。
事实上,早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生产出来前,就已有机构在上月27日,对5月宏观经济数据进行了预测,有些分析人士的部分数据与昨日公布的实际值一致。而且,据盛来运称,由于端午节假期的影响,5月数据上报还比以往月份推迟了两天,数据生产时间,包括今天发布会的时间都往后推了两天。
值得玩味的是,就在本次数据发布之前,此前曾7次精准预测的路透社在6月8日预测5月份CPI时竟发布了上涨5.4%的预期,与真实数据相差0.1%,堪称“章鱼哥”,而其信息来源的引用也从“消息人士”变成了“该社所做调查”、“官方消息人士”等“权威”,这令市场产生了国家统计局内部有“内鬼”的猜测。
与此同时,过去两年的资料和报道也显示,中国CPI数据泄密并不是新鲜事。
盛来运14日表示,国家统计局的态度也是明确的,坚决支持对数据泄密等有关问题进行调查。泄密事件出现以后,国家统计局也在进一步加强数据保密工作,加强学习。另外,更加严格地加强制度管理,健全机制,进一步考虑改进数据发布工作,改进方向就是尽可能地缩短数据生产到发布的时间,尽可能杜绝这个问题。
3月底有相关人员相继落马
在6月初时,经济参考报曾报道,今年的几次经济数据泄密事件引起了政府高层的重视,在3月底有宏观部门的涉及人员相继落马。这些人职位不高,多是处级干部,但都位于能提早接触到数据的核心部门。
这位消息人士还表示,统计局办公室和央行研究局的一些人员已经相继离岗。报道还称,一系列的数据泄密事件的幕后黑手都指向了某些国内券商,包括一些中字头的顶级券商。
路透社7次“猜”对
14日上午发布的CPI数据,与6天前路透社抢先发布的我国经济数据相差0.1个百分点,而与彭博等多家国内外机构的“预测”完全一致。此前,路透社2008年以来已经累计7次精准地“猜”对了我国的月度CPI数据。对于CPI等核心数据在网络上频频疑似提前“走光”,有关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强相关人员的职业操守建设和舆情监控,对屡屡命中的“神算子”予以调查,切断数据泄露的黑手。
6月8日,路透社再次抢先发布我国经济数据,预测中国5月份CPI较上年同期上涨5.4%,将追平3月份创下的32个月高位,与此同时,网络上各位“经济学家”和各家投资机构乃至网民对于最新宏观经济数据的预测也热火朝天。
就在本次数据发布之前,据市场监测,彭博社和国内4家机构已经对5月CPI做出准确预测,甚至有机构对PPI上涨6.8%的数据也是精准预测,尽管大型机构的研究部门对宏观经济数据都有独立的研究团队,研究能力也绝非一般,但市场对经济数据预期达成如此一致,难免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13日的微博(http://weibo.com)上,证券市场资深分析师黄硕写道:“明日上午10点将公布的5月CPI似乎已经没有太大悬念——目前市场对于该数据的一致预期是5.5%,高于4月份的5.3%。”212>>
每次宏观经济数据发布之前,总会有大量机构准确预计CPI等核心数据,更有媒体能够在数据发布前夕提前“预知”。
而上周五A股在最后一个小时的交易时间内“意外”地大幅反弹、上证综指迅速上涨30余点也被网民看做是“5月CPI数据外泄”的证据。佛山网民说:星期五的股市最后一小时起死回生,估计数据又提前泄露了。网民“火花遥远”表示,自己已经看淡CPI,只想知道外媒这次预测得准不准。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市场“竞猜”宏观经济数据了,而以路透社为代表的外国媒体及相关机构对我国经济数据的预测准确度相当之高。
背后隐藏巨大利益
在宏观经济数据公信力受到公众质疑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关键经济数据和决策的泄密不仅会给国内经济金融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国内的经济研究水平倒退。“从对金融市场的负面影响看,由于各种传闻、消息人士的出现,原本可能真正左右市场走势的宏观经济数据,在资本市场中成了信息占优一方获取利益的筹码。”
赵锡军称:“以CPI为例,由于这一数据和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收益率密切相关,因此从事债券交易、研究的人员都会紧盯这一数据。大多时候,机构在正式数据公布之前,就会根据提前得知的消息布局市场,这也是众多机构、人员不惜代价提前获取数据的原因所在。”
在今年1月份4.9%的CPI数据公布前一天,一家货币经纪商的固定收益市场日评中如是写道:“今日受CPI低于预期传闻和资金面宽裕的影响,AA级以上的长期短融交投较活跃,收益率小幅震荡。”而在2月15日数据公布之后和交易员交流时却发现,原本应该对债券市场产生明显影响的低于预期的CPI数据,最终的结果是“跟之前听说的数据一样,因为有过准备,对市场影响不大”。
另一方面,对于看着CPI变动炒股的普通散户来说,信息的不对称对他们的心理影响显然更大。网民“泓旭666”感慨,宏观数据泄密背后潜规则和利益链条令中小投资者有“我为鱼肉”的感觉。
金融市场是对宏观经济数据最为敏感的市场,宏观数据往往直接导致金融市场部分产品价格产生较大幅度的震荡,谁提前拿到真实的数据,提前布局市场,将会获得巨额收益,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建设银行研究部高级研究员赵庆明表示,数据泄露在当前虚拟经济高度发展的情况下,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会造成市场不公平,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所谓的信息优势无异于“公然抢劫”。但他也表示,从原始数据,到数据生成,再到数据发布,整个链条的内部周转时间较长,确实容易出现泄露的情况。
赵庆明认为,制度建设是防止数据泄露的最主要保障,应当通过设立更为严格的统计数据发布制度保证数据发布的保密、公正。“此外,相关部门通过缩短数据采集、制作到发布的流程,减少涉密人员的范围,也可以达到减少数据泄密的可能。”(编辑:海绵)2<<12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