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是谁毁了听证会的名声

2011年07月22日 04:24 来源:深圳商报

  □信海光

  最近,成都老太胡丽天被爆出多年来19次被抽中为听证代表。大家都很关心,胡丽天这样的“热心市民”是否为有关部门特意挑选的“托儿”,但成都市发改委政策法规处和胡老太本人都站出来否认。胡丽天还整理出详细的参加听证的材料,证明自己不是“托儿”,认为“中签率高,是因为报名者少”。

  尽管胡老太每次参加听证都能从主办方拿到200元“调研补助费”,我仍以为,就主观而言,胡丽天不是“托儿”。在中国,这一类乐于参加社会事务的公民还是不少的。但胡老太的自证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正因为目前听证会“人庭冷落车马稀”,胡老太才能屡屡被选中。

  在2005年以前关于听证会的新闻报道中,我们能看到,许多标题上带有市民“踊跃参加”、“积极报名”的字眼。之后就很少见了,比如,2010年成都地铁票价听证,报名者仅17人;2010年成都高污染车限行听证,需代表8人,报名者9人;广东东莞为水价上调听证会邀请市民代表报名参加,结果却遭遇公众“零报名”,以致不得不延期举行。

  听证会参与者越来越少,是因为中国消费者的民主素质还有待提高?非也。几年前市民还在“踊跃报名”、现在却是“零报名”,实在是因为这几年来消费者们见惯了“逢听必涨”,发现自己的意见得不到尊重,转而“用脚投票”。

  需要指出的是,有一种为胡老太等听证专业户鼓掌的论调认为,只要热心参与,就应该鼓励。这实际上混淆了“参加”与“参与”的区别。从目前媒体的报道来看,听证专业户充其量也就是参加而已,而他们的“参加”却在实质上捧了那些意在涨价者的场,为某些部门敷衍责任充当了义务的群众演员。假如没有这些“专业户”,听证会冷了场,说不定有关部门会更早一些拿出更诚恳的方案出来。从这个角度讲,听证专业户的存在,其害要大于其利。

  听证专业户的曝光无疑会进一步恶化公众对听证会的印象,但听证会形象的恶化,却不能归咎于听证专业户。2001年7月,当时的国家计委发布《政府价格决策听证暂行办法》规定,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商品在制定和调整价格时必须召开听证会。这意味着价格听证会是价格管理必须的程序,却由于缺乏必要的约束性条款,各地政府纷纷运用各种变通手段让听证会流于形式,最终使得群众大失所望。

  价格听证会的存在与部门利益存在天然的冲突,因此,奢望各地政府主动完善听证会并不现实。要恢复听证会的声誉,从根本上还是要依赖于上级部门在立法方面建立更公允的规矩,更严密的程序,比如,将听证会交给更中立的部门举办、强制设定对立双方、大幅提高消费者代表比例、消费者提前介入候选方案的设定等……只要敢于打破利益桎梏,听证会制度就能重回正轨。(作者系知名财经媒体人)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深圳商报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