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改革或可借力倒逼机制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8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本报评论员赵民望

  舆论中心的焦点词汇持续更新着,曾经独领风骚的关键词“改革”似乎悄然远离了,尽管时有雷声划过天际,但少有雨点落下。热闹的是层出不穷的社会大秀场,落寞的是为推进改革不断呐喊的声音。

  几十年改革开放的成果不仅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数量化统计,更在于我们找到了一个通往社会公平、人民富裕的路径。也就是说,光明的前景已经能够无限展望,只不过通达目标的路途上依然障碍重重。可喜的是,当年不得不去趟出一条血路,不得不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今天已经画上了句号。因为,接下来的改革目标清晰可见,我们只需合力清除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

  然而,现实没有为这样的改革谱写出进行曲,改革也从来没有高歌猛进。原本需要加快、深化的改革之旅,紧要关头反而有偃旗息鼓的趋势。

  比如政府政务公开的改革,多少年来就是停留在文件和领导的讲话里,公众看到的顶多是政府政务性活动的流水账,政务公开距离公众关切所在相当遥远。公众一直在探寻政府的“三公”经费情况,但相关的“改革”几度承诺又几度食言。今年,国务院限时要求中央部门公开三公经费,“三公”终于公开了。据统计,截至8月9日,已有94个部门公开了“三公”经费,中央单位的“三公”经费公开进入尾声。尽管这只是小小一步,尽管这本身只是纠错之举,舆论之所以报以肯定,首先在于其满足了公众的基本知情权;其次,公开“三公”经费的过程重申了政府必须接受监督这样一个基本公理。公众有权利要求政府向社会公开依靠财政资金支持的各种公务消费,现在,公众知道了政府为人民服务时花了多少钱。其中的进步其实不在政府的被动公开,而在于公众的穷追不舍:这些消费合理、合法、有据吗?

  据统计,已公开的“三公”经费中,除了被广泛质疑的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占“三公”经费六成以上之外,公务接待的费用竟然达到了143799.2万元。财政部公布的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中,公务接待费则高达15.19亿元,其中,国税总局(含全国)2011年公务接待费预算额最高,为6.67亿元,平均每工作日花182万元。

  公务接待是一笔糊涂账,公众不能总这样稀里糊涂地买单吧?政府在公务接待上的奢侈浪费甚至腐败,关键在于现行体制缺乏对政府财权控制的监督,科学合理、公正、公开的公共财政体系缺位已久。

  我们欣喜地看到,要求完善制度、追究问责的民意日益强大,公众对知情权和监督权的表达,成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化的参与者、推动者。

  以政府信息公开为例,日前就有了法律制度上的进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已明确,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5类案件,法院应该受理。如果是公民认为政府提供的政府信息不准确要求更正被拒的案件,法院应该受理。高法“释法”的背后,肯定有一系列民告官事件“倒逼”的贡献。

  面对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如今推进改革事实上更难了,尤其当改革者成为被改革的对象时。或许改革不可阻挡的规律使然,一种倒逼机制由此产生,停滞的改革开始从另一个方向发力。在目前的诸多焦点中,铁道部现在不仅要应对铁路运营的安全,更要审慎回应公众要求其政企分开的呼声;红十字会面临的不只是公信力流失后的及时止血,更要在体制上对其“官民”一身的身份做出抉择。

  对改革无须过分悲观,倒逼机制将是一种建设性力量,改革或许可以由此借力推进!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