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被夸大的温州危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5 16:29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记者实地探访温州房地产市场崩溃传言和中小企业倒闭潮,发现“温州危机”被夸大了。多少年来,温州经济一直在死与生之间轮回,“温州危机”传言,或许预示着温州经济新一轮的勃发

  记者 魏洪磊 黄深钢

  8月中旬,“温州炒房客抛盘”的传闻不胫而走。这则未经证实的消息称,过去的10天内,温州有近220亿元资金从楼市撤出,有人认为,温州楼市面临崩盘。

  与此同时,有关温州企业主自杀、大量中小企业倒闭的消息不断传来。中国经济最活跃区域之一的温州,似乎将要陷入了一场经济危机。

  真实情况到底如何?8月23日,《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深入温州实地调查发现,温州楼市虽然因为宏观调控而呈现低迷状态,但这并没有过度影响到温州资本和温州经济的活跃程度,“温州危机”一定程度上被夸大了。与此同时,在“危机”的冲撞下,温州经济的转型悄然加速。

  楼市没有崩盘

  温州最先出现波动的是二手房市场。

  记者来到温州房屋登记中心,他们给《财经国家周刊》提供了一组数据:在当地最为繁华的鹿城区,过去一周成交量首次跌入100套以内,已经出现萎缩。在场的一位当地中介人士说,“抛售现象出现,议价空间变大,买涨不买跌的购房人自然继续观望下去。”

  记者对数据比较后发现,不少期房和次新房的挂牌价格明显下滑,从“4字头”变为“3字头”,甚至出现了“2字头”的次新房。

  “降价区域也从原先的上陡门、新城等地辐射到整个市区。”温州市房屋登记中心的人士说。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市区二手房登记4849件,而去年同期的数据位15800件,前年则为21717件。

  记者又来到温州市房管局。局长林宏华告诉《财经国家周刊》,抛售是个别现象,市场基本上处于正常状态。“整个市场就是这么个现状,交易量下降,但情况还算正常,市场就是有升有降,上下波动都正常。”

  林说,温州一手房成交量小,原因是“上半年供应量本身就小,就没法说是市场不好”。但他坦言,二手房市场的遇冷则更多归于调控的影响,“我们温州执行限购政策很严格。”

  作为炒房客的大本营,温州的确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政策压力,这成为楼市波动的推手之一。

  记者接着就温州楼市的真实状况,向温州星际集团董事长陈时升求证。他说,“成交量已经是三年来最低,投资性买卖正在迅速降温。” 他认为,限购令无疑是导致二手房市场萎缩的直接原因。“符合政策的购房者就这么多,买房的机会是很珍惜的,大家加剧了观望心态。”

  是否有220亿元撤出资金?这一数字源自哪里?记者从多位分析人士那里了解到: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温州支行发布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温州民间借贷总额已经超过1100亿元,其中20%直接流入地产。220亿元或由此估算而出,而并非从楼市撤出的资金量。

  温州市中小企业协会会长周德文研究温州楼市多年,记者决定向他探个究竟。他认为,当前温州楼市变化非常微妙,但大量资本撤出楼市进入民间借贷“有点夸大其辞”。

  他说,“1月到6月温州的楼价还是略有上涨的,但到了7、8月份,价格出现了滞涨。” 他判断温州楼市近来出现了小拐点。

  周表示,220亿元撤出楼市,这一数字并不符合实际。在他看来,部分房产被抛售原因很多:首先市场面资金紧缺,有些投资客要还贷。投资客中有不少实业家,此时为缓解资金饥渴而卖房。

  当地一位分析人士估算,从房地产领域出来、又没有直接进入实业的资金大体有三个去处:三分之一进入PE,以此为途径重归实业;三分之一进入黄金等大宗商品领域;三分之一则以钱炒钱,进入民间借贷领域。

  倒闭的基本是落后企业

  一种说法认为,温州市从楼市抽出的资金通过高利贷等渠道进入中小企业,因为大量中小企业快速倒闭。

  带着这样的印象,记者在温州走访了一些中小企业。总体印象是,当地不少企业主确实感觉到当前正面临“史上最困难生存期”。

  但记者对走访的企业进行粗略的梳理归类后发现,倒闭或者歇业的,基本上是落后的中小企业,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

  首先是原材料依赖型企业。是指原材料占产品成本比例较高的企业。在位于“中国低压电器之都”乐清柳市的天银合金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立文表示,今年来推掉了30%的订单,这在开厂20多年来从来没有过,“4月份时银价暴涨到一万多元一吨,厂子差点倒掉,现在利润也只剩5%。”由于资金紧张,天银合金库存的原材料纯银从2吨降至200公斤,常常是今天用完明天再买。

  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五金、棉纺、家具等行业的受困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这一问题。

  其次是传统低利润制造企业。这些企业普遍反映,生存之难在于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纷纷涨价,使原本就微薄的利润趋零。作为浙江省第一大传统产业的纺织企业,普遍面临这个问题。目前浙江纺织行业普遍利润仍在5%左右,加上贷款难迫使部分企业从民间融资,以温州当前最低的月息3分计算,一年的利率仍达到36%,是纺织业生产利润的7倍以上。

  分析人士认为,在制造业上获取的利润填不满民间借贷的“坑”,最终将逼迫企业走上绝路。

  产能过剩企业在倒闭企业中名列第三位。温州市打火机行业最高峰时有4000多家,2008年金融危机前夕也有超过500家,如今只剩约110家,仍安于打火机生产的企业又仅占三分之一。

  温州烟具行业协会会长黄发静说,“不少老板只是把企业作为一个融资平台,才让它活着。”

  “环保不合格企业”和“产能落后企业”受到冲击,是第四类。近期浙江省环保厅派出10个检查组对全省登记在册的所有273家蓄电池企业进行了地毯式排查,其中213家企业被勒令停产整治,其中不乏温州的公司,一些蓄电池企业受此影响,完不成产品订单,遭遇违约赔偿后面临经营困境。

  倒逼转型升级

  记者在温州采访了一批当地经济界人士,综合他们对温州当前的经济形势的判断,比较共同的认知是:一些中小企业的倒闭并不能说明温州经济面临着危机。

  当地一家民企老总对记者说,温商群体对危机有着灵敏的嗅觉,“他们总是头戴王冠、脚踏风火轮”。他在记者面前描述的温州商人群体是:“不仅外表光鲜,而且处事灵活,危机来到,比谁都先找到出路。”

  从温州市政府相关官员的口中,记者得到了令人鼓舞的消息:温州市近期提出“八大工程”以推进温州民营经济的创新发展。“其中第二项就是产业转型升级工程。其核心是推进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强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在主营工业电器及元件、矿用安全设备生产销售的温州乐清精益集团,董事长陈冬青告诉记者,他们最近完成了一轮内部增资扩股,在80%的股东中成功融资5000万元,为企业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他说,“产品做得精、市场卖得好,股东和客户认可,这样的企业就不愁钱。”

  融资难问题是当前温州民企成长的最大制约,一位企业家也告诉本刊记者,由此产生的民间借贷甚至被看作是整个温州经济的潜在危机。

  政府部门对此是怎么看的?记者走访了一些部门后了解到,温州各级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已形成针对性举措。

  温州乐清市委办副主任吴钿旺告诉记者,当地党委、政府和金融机构正在致力于落实“银十条”相关政策办法,并力图进一步规范一些地下融资方式,努力在扩大银行向中小企业有效发放资金的同时,扫除部分企业因使用过高利率的民间资金而带来的“加速死亡”问题。 “将以监管、激励为手段,鼓励银行业加大小企业金融服务力度。”这是记者在温州银监分局相关负责人那里得到的答复。

  上述负责人介绍,温州银监分局正在实施将小企业金融服务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延伸、业务拓展、高管任职、监管评级等挂钩,建立小企业贷款工作的正向激励机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对连续两年实现小企业贷款投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且风险管控良好的商业银行,积极支持其增设分支机构。如对台州银行温州分行增设分支机构实行倾斜,在优先在泰顺县(当地著名侨乡)开设支行的情况下,允许其再开设3家支行。

  “当前银监会要求防范民间借贷风险,而金融改革才是最积极、最主动的防范措施,也是温州经济始终保持动力的最合理手段。”记者采访过程中,温州企业界人士普遍提出这样的建议。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