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地方政府:积极的风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09 15:15 来源: 《中国投资》

  体制问题是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地方政府在布局时应注意避免“新瓶装旧酒”,并着重建立创新导向型的制度环境

  文/本刊记者 刘斯斯

  备受关注的“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终于又传出新消息,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2011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争取在9月内,将规划正式提请国务院审议。

  此前,各方已灌注许多热情在这7大领域之中,地方政府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举措持续“发烧”。《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让不少人自发地将这一产业视为继国家4万亿投资之后,下一个主要的“攻坚”目标。

  潮涌背后,地方政府积极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机的风险已经逐渐显现,各地纷纷出现发展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和布局、产业发展方向分散等问题。依赖旧有发展方式与经验应对新兴产业,显然并不十分适用。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第14期《求是》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的文章,其中明言“体制问题是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在具体的采访中专家表示,体制问题可以看作是影响新兴产业发展的外因,而地方政府以固有的产业发展思路应对新产业,才是影响发展的内因。

  “拥挤”的布局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以下简称中咨公司)2010年《“十二五”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研究报告》指出,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和布局明显,方向分散产业集中度低,专业化和差别化不明确,缺少国家战略指导。大部分省区市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域都多达6-9个以上,只有极少数地区提出4个领域,在风电、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航空(通用飞机)等领域,重复建设和布局现象尤为明显。

  还有一些更具体的数字来自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2010年重点课题《我国工业领域的产能过剩问题研究》:从调研的34个省市区新兴产业布局来看,超过90%的地区选择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近80%的地区选择发展节能环保产业,60%的地区选择发展生物育种产业,另有一半以上地区选择发展新能源汽车。

  面对此类现象,中咨公司石化轻纺发展部副主任乐有华对本刊记者表示,地方政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很高,但他们在具体的评估中发现,一些项目没有具备相对成熟的技术基础以及相关的配套条件就已仓促上马,今后应注意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

  他举例说,对于高科技含量的项目,至少应该做中试,经过充分的试验以及数据的积累才能上马一个比较大的产业化项目。然而地方上因为急于取得突破,并争取各种优惠支持,所以很多项目的技术基础并不扎实。

  另一方面,乐有华强调应防止割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因为新兴产业中的许多部分都是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应注意地方上是否具备相关的技术经济实力,不能盲目跟风。

  旧体制与新产业

  创新导向型的制度环境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至关重要

  问题的症结在于地方政府仍以发展传统产业的老思路应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咨公司战略咨询部主任李华对本刊记者表示,地方政府面对一个新的产业,使用的还是传统方法来抓。比如圈地建园区,然后招商引资,只不过这一回打着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旗号。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合肥建设创新型试点市战略重点研究”课题组的报告,地方政府推动产业快速发展的方式主要是依靠短期内动员资金、土地和研究开发的大量投入,这是我国得以迅速推进工业化过程的主要动力和成功经验之一,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产业发展雷同、盲目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

  课题组建议,地方政府在选择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应具有战略眼光,避免以新瓶装旧酒,要持续跟踪技术发展进程、进行较深入的预先研究,并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特点和优势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尽量避免与其他省市过度雷同。

  对于由此引发的,有关更深层次的体制问题的思考,全国政协常委孙晓郁在接受人民政协报采访时曾表示,新兴产业的特点和规律完全不同于成熟产业,所要求的体制机制环境也完全不同,创新导向型的制度环境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至关重要。

  他主张应该把新兴产业作为深化体制改革的先行领域和试验田,只有抓住体制机制这一根本性问题,才能够避免再次错失历史机遇。

  规划引导打破区域壁垒

  地方政府应当全面打破市场壁垒以及行政区划的干预,让资源形成合理流动与配置

  除去体制机制引发的内在风险,各地以行政手段划分区域发展壁垒的做法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带来隐忧。

  国家开发银行规划局副局长胡东升对本刊记者表示:“从国家战略角度来讲,只有形成真正有效的合力才能达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破。应当建立机制引导资源向最具优势与潜力的地区集中,避免分散与浪费”。

  李华也认可制定国家层面的规划,有效引导新兴产业的发展很重要:“我们提出国家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候应该以‘三核心、多集群、强联动、宽辐射’作为总体思路:三核心就是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这几个地区要率先突破;多集群就是说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集群式发展,依托都市圈、城市群;强联动则是各地要根据自身的特长,设置不同类型的产业基地,国家分类指导给予不同的政策支援,并通过一些大项目予以带动,最终形成联动;宽辐射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跟其他产业渗透融合,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边界”。

  此外,地方政府自身也要注意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开放市场。胡东升举例说,地方政府应鼓励本地企业与外地优势资源形成合力,生产、研发可以分开,利益共享。这样可以促使企业发展得更快,更强大。

  他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来看,某一项当前领先的技术,3-5年就可能被赶超。因而地方政府应当全面打破市场壁垒以及行政区划的干预,让资源形成合理流动与配置”。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