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土地流标环比大增逾400% 地方政府借国企托市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3 08:23 来源: 华夏时报本报记者 董映颉 北京报道
原本是土地供应高峰的第四季度,今年却一反常态的冷清。流标与底价成交已经成了土地市场的常态。
北京中原市场研究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1月全国主要35个热点城市的土地出让陷入低谷,流标地块达到117宗,环比10月份的22宗翻了4倍多,流标面积也达到了1580万平米。这其中,也不乏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
土地“下架回炉”
从上周开始,北京市土地储备整理中心的网站上陆续有挂牌地块“消失”。其中,大兴、房山区各一宗挂牌数月的住宅用地因数月无人报价而“下架”,朝阳区豆各庄一宗住宅和商业混合用地也显示将重新调整规划。
除此之外,北京市土地储备中心还公告表示,调低顺义区后沙峪镇和平谷区马坊镇2宗远郊区县商业地块挂牌起始价格。其中,前者挂牌价从5.25亿元下调至4.7846亿元,后者挂牌价从3.71亿元下调至3.1535亿元,下调幅度分别为9%和15%左右。
这样的调价并不多见。据记者调查,从2009年6月至今,这是北京土地部门首次主动下调挂牌土地的起始价。北京市土地储备中心对媒体回应,“这是根据市场变化所作出的应对,调低或者适当提高价格、改变出让条件是土地出让市场正常的行为。”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则是具有重大预示意义的举措。“以前都是开发商为了应对市场,降价卖房,而现在政府开始降价出让土地,”中原地产华北区总经理李文杰分析,“这将对开发商的心理产生很大影响,房价拐点或将到来。”
土地市场跌至冰点的情况并非只有北京一地。从2011年10月开始,深圳、厦门、福州、洛阳、吉林等城市就开始整月都没有住宅用地推出,广州、武汉、成都、西安等地的住宅类地块则纷纷零成交。其中,广州在10月底推出的19宗用地无人问津,武汉推出的15宗用地也没有成交记录。
11月1日到28日,CRIC所监测的35个重点城市中,11月流拍土地出让金额达436亿,环比增加308%。
北京中原市场研究部分析认为,土地市场的冷清最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方面新房销售受阻,库存大涨,无奈之下,开发商频频延迟土地开工,拿地的动力自然下降。另一方面,房企资金压力大,开发商大部分能够利用的融资渠道几乎都已被政策堵死,在这种情况下,现金为王,使得土地市场冷清。
国企“托市”
房子卖不出去,开发商头疼;土地卖不出去,地方政府头疼。这似乎是楼市调控的连锁反应。就如今的房地产市场行情来说,地方政府如果想完成年度供地计划几乎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北京市土地市场共成交经营性用地98宗,面积868公顷,仅完成了全年计划1770公顷的49%。尽管827亿元的成交额与去年差距并不大,但政府土地收益只有372亿元,仅相当于去年同期的73.1%。
与北京类似,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也面临着土地供应计划无法完成的局面,地方政府的卖地压力表露无遗。
北京中原市场研究部分析表示,年关将至,各地若要按期完成本年度供地计划,唯有采取更积极和灵活的土地出让策略,更为理性地评估地块起拍价,才能减缓土地流标率日趋严重的现象。
事实上,有的地方政府似乎已经“坐不住”了。据《上海证券报》报道,杭州市政府近期协调国资控股房地产企业入市拿地,甚至牵线地方银行对现金不足的国企进行“输血”。10月以来,杭州三大国资企业杭州新天地集团、杭州市城建开发有限公司和杭州市地铁置业有限公司纷纷出手拿地,土地出让金总额高达59.39亿元,占杭州主城区1月至11月卖地总收入的近1/5。
“现在地方政府的财政形势严峻,地方投资又急需用钱,出让土地的心情十分迫切。”阳光100副总经理范小冲向本报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