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气氛、吃情调,独独不吃东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9 01:01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第一财经日报:在你看来,饮食文化与奢华饮食的区别是什么?
赵珩:古人讲“适口为珍”,食物滋味的好坏取决于各人的感受,而现在很多饮食变成了夸富与攀比,这与饮食杂志极尽渲染奢华饮食的喜好有关,很多写饮食文章的人也只写高端的饮食。
这就造成追逐奢华而不重视技艺和食材。比如,厨子天天做生猛海鲜,但你要点个“干炸丸子”,他倒做不好了——而这是基本功的东西。吃粤菜馆子,点咕噜肉,人家会说你不识相,得点生猛海鲜,但咕噜肉也是粤菜中很见烹制功力的菜。
所以,我们的饮食应该大众和小众并重,小众既包括有钱人的小众,也包括对饮食特别挑剔的小众。
另外,应该尊重饮食传统,而现在我们过于注重创新了。现在的人讲吃环境、吃气氛、吃情调,独独不吃东西。还有一些厨师喜欢玩造型,搁朵花、别片叶子什么的,倒不怎么讲究食物本身的味道了。
日报:你有一个观点,认为不能一讲老北京文化,就只有市井文化这一方面。
赵珩:现在一讲北京文化,就讲民俗。不是一个天桥卖艺、耍把式、卖糖葫芦的吆喝一下,就能代表北京文化的。
我们对1928年到1937年这一段文化史的研究远远不够,这也可以称作是旧北京的“北平时代”,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十年。比如,有一个现象值得研究——1919年新文化运动兴起,按说旧文化应该不行了,但是,1919年到1937年正是京剧这样的旧文化的鼎盛时期。
1928年到1937年,知识分子在继承传统方面,有一种回归,对新文化运动有种反思,这是在继承传统方面做得相当好的一段时间。那时候北京不再作为首都了,知识分子有一种失落感,对即将逝去的时代有一种留念,有种想抓住的念头。在哀婉之中产生一种深邃的思考。
日报:在你看来,承续传统饮食文化是否能外在于其他文化的传承?
赵珩:这些年,我收到很多关于保护古都风貌会议的邀请,参加过无数保护古都风貌的会,但越来越不爱参加了。我说这是迟到了60年的话题,今天复建了一些四合院,雕梁画栋的,但人不能生活在封闭的空间,从前的四合院的存在,是有它的社会氛围的。
现在的人不懂那种气氛,可能有很多误解,比如有人写:一个人三伏天睡午觉醒来,很慵懒,听见从大门外传来懒洋洋的叫卖声,这是非常好的意境。但是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从前的院子都很大,三进的院子,所以声音不可能直接从大门外传来,它应该是从后窗传来的,没有这个感受就写不对。
但是,现在在描述旧北京的作品中错的比对的多,所以没人理这茬儿了,人们也懒得纠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