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梁发芾:公积金入市实为政府越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4 01:00 来源: 中国经营报

  梁发芾

  几天前,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建议将地方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等作为投资基金投入股市。他说, 全国住房公积金累计已经缴存了3.9万亿元,其中1万多亿元贷款贷出去,余额还有2.1万亿元。

  郭树清的观点受到人们的强烈批评。人们普遍认为,中国股票市场不健全、不规范,地方社保基金和住房公积金进入股市,人们的血汗钱、救命钱很可能血本无归。

  不过,在我看来,问题还不仅仅在此。对于住房公积金来说,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将住房公积金投入股市,是对住房公积金使用功能的歪曲,使住房公积金丧失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住房公积金是职工的集资,本质是一种互助基金,其功能是为职工购房提供金融支持。当缴存者需要购房的时候,就可低息得到公积金贷款,相对于商业贷款,公积金的利息是比较低的。不过,这种好处的前提是,职工定期缴存到政府指定账户的公积金,基本上没有利息。这就是说,职工既牺牲对自己现金的当下使用权,也牺牲对于这些资金的利息收入,并且忍受通货膨胀带来的贬值,来换取将来购房时的低息贷款。从1991年在上海开始实施的这个政策的设置本身是很好的。

  但从现在的情况看,住房公积金的功能已经严重异化。最严重的问题是,一方面,大部分公积金缴存者从未得到过公积金的贷款支持;而另一方面,巨额的公积金却沉淀下来,没有用于服务住房。2005年的数据显示,44.9%的贷款发放给了排在缴存额前20%的高收入人群,而排在缴存额后20%的人群只得到3.7%的贷款。这种情况一直也没有得到任何改善。迫切需要通过公积金贷款购房的中低收入者,反而非常难以得到公积金贷款,他们从不多的收入中挤出钱缴纳公积金,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而已。

  住房公积金巨额资金沉淀,有些地方的沉淀率超过50%,沉淀的原因很多,但根本来说,不外乎这么几点,一是公积金贷款和使用的管理不合理,不科学,贷款门槛高,手续多,额度低,二是房地产宏观调控,各地都制定严格的限购政策,使得很多人失去买房资格,自然也就失去了公积金贷款的机会,公积金只有沉淀下来睡大觉了。

  因为巨额的公积金沉淀下来,这笔资金成为多方觊觎、争夺的对象。近几年公积金被挪用,被贪污等等案件层出不穷,而政府也虎视眈眈盯着这块肥肉。近年政府主导的保障房建设中,因为资金困难,政府就打公积金的主意,2009年就将6000亿元的公积金投入到保障房的建设中去了,而近日郭树清又建议将它投入股市以救市。

  政府的这些做法和想法,实际弄错了自己的角色和定位。这里有两点必须清楚,第一点是,住房公积金是职工个人的财产,政府管理者是受托管理这部分财产,政府绝无所有权和处分权,第二,住房公积金是职工为住房融资进行的互助合作性质的集资,除了服务职工购房,并不承担其他功能。从目前住房公积金的问题来看,目前政府部门和管理者往往在这两点上举措失当。政府将公积金用于保障房的建设,或打算投资于变化莫测的中国股市,都违背受托管理的权限。

  住房公积金大量沉淀,现在的关键绝不是寻求新的出路使其增值。公积金投资股市,即使大幅增值,缴存者也享受不到分毫利益,而如果投资亏损,缴存者的血汗钱就立马缩水。因此,这种收益与风险不对称的投资,根本就不符合缴存者的意愿和利益。从另一方面来说,将大量沉淀的公积金投入股市(以及保障房建设),这些资金被锁定,一旦政策调整,缴存者需要公积金的时候,就保证资金被立即抽回用于真正的需要,这也是它不能被投资于股市的原因。

  对于大量沉淀的公积金,更迫切的是必须想方设法,让公积金为职工住房真正发挥服务功能,让公积金回到设立它的初衷上来。在严控风险的前提下,简化手续,降低门槛,提高额度,甚至将公积金使用范围适当加大,允许低收入者提取用于租房或缴纳物业管理费用等等,都可以既服务缴存者,也发挥公积金的使用效率。

  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多次政府利用强权,将社会救灾、慈善和保障的基金,转化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事。现在中国的住房公积金实际上仍然面临这个问题。受托管理公积金账户的强势政府,未经委托者同意与授权,就以种种动听的名义,改变公积金的使用方向,是公积金的最大风险所在。这点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