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恰逢其时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1 04:27 来源: 金融时报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 朱小黄
促进消费的金融服务主要体现在支付服务上,消费信贷只是助力的工具,而消费行为才是服务的对象。消费行为几乎遍及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消费金融服务无处不在。在所有的消费行为中,纯粹以消费为目的活动是金融服务的重点。因此,最高境界的金融消费服务是每一个环节都有银行,每一个支付都依靠银行。银行无处不在,但银行却处处隐身。金融服务环境往往表现为银行对全社会各个消费环节支付的技术与管理支撑能力。每一个产品的功能完善,都需要后台客户信息的整合计算能力的支撑。
消费金融在中国经济生活中跌宕起伏,评价不一,其根源在于经济发展的节奏与结构的变迁。时至今日,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转型正当其时,消费对经济的源动力作用越来越明显,消费金融的规范与快速发展已不可再被忽视。概述起来,原因如下:
一、经济驱动力在演化,消费将成为经济主流
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各自不同的表现。在近三十年的经济发展中,由于社会基础设施的落伍,投资拉动具有很厚的先天优势。据1978年到2009年的统计,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2006年后平均在50%以上,2009年达到95%。拉动的经济增长百分点2000年以后达到5个百分点以上,2009年达到8.7%,而消费的贡献率稳定在40%至50%之间,拉动的增长百分点在4%至5%之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大起大落,极不稳定,2008年以后急剧下落。(2009年贡献率-40%,拉动经济增长-3.7%)但是进出口总量和顺差逐年扩大,外汇储备已达30000亿美元。可见,投资一直扮演经济发展的基础动力角色。而进出口贸易则是中国经济的动力加速装置,不可或缺。但这样的格局也造成了经济结构上的深层问题。首先,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边际效能已下滑,中东部、华南和大中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项目的建设已达到较为饱和的程度,虽有余地,但持续性不强。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比例上看,据2004年到2009年的统计,增长率分别为26.6%、26%、23.9%、24.8%、25.9%和30%,较以前年度已趋于平稳(2009年增长稍有特殊)。
另一方面,进出口贸易和结汇制度带来的巨大外汇储备造成中国经济的尴尬,即人民币对外汇率的升值趋势和对内占用基础货币而输入的贬值压力。经济结构不调整,抑制通胀目标则难以实现。而对消费拉动而言,则其经济驱动力作用恰逢其时。2009年、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比重分别达到37.4%和38.5%,分别增长了15.5%和18.3%。2011年前三季度,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5.1%,进出口贡献率为零,消费贡献率由2010年的32.7%提高到47.9%。消费的经济动力作用已在逐步加大。随着投资与进出口驱动力的边际弱化,消费动力作用还会增强。据测算,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韩国为64.8%,日本为66.4%,美国为68%,而中国为50%。国际成熟市场发展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后,居民消费结构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私人购车、旅游消费、出国留学等将迅速发展,休闲将成为居民的主流需求。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4283美元,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已出现端倪。
消费金融的潜力还表现在人口增长及结构变化上。从人口总量上看,我国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达到13.41亿人。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人口的数量庞大。这是支撑消费总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是中国人均收入低、消费总量却排世界前列的主要原因。
从人口结构上看,劳动人口多,需供养的人口少,储蓄率就高,从而为投资提供资金基础。相反,老龄人口增加,则会导致储蓄率下降,消费增长,经济增长方式更加依赖消费。《联合国人口展望》统计到2015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停止增长并随后转为负增长。抚养比在2015年出现拐点,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将消失。在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目前是1.65亿,2020年将增加到2.4亿,2030年则会高达3.4亿。届时,消费增长与储蓄率下降是必然趋势。因此,过去30年的低消费、高投资的经济发展方式必然会发生变化。未来5至10年,消费在经济总量的占比将会逐渐增长。这些变化必然为消费金融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消费金融增长的另一支撑是未来中国城镇化发展方向。到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已超过50%。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城市化率达到50%会进入深度城市化阶段。据有关机构测算,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市化程度将达到55%。城镇化的进程将非城镇的自然消费模式转化为城镇消费模式,从而扩大现代经济的拉动因素,具有不可限量的潜力。
二、消费金融的舞台有多大
消费金融不仅表现为消费信贷,而是银行对消费行为提供金融服务的整体过程。更主要体现在服务上,具体有三个方面需详细讨论:首先是功能,商业银行对消费过程的各个环节应当具备适合于消费市场的服务功能。就支付结算而言,除了柜台所具备的各种签约、支付、结算、转账、取现等功能外,借记卡、贷记卡、网络、电话、移动支付等先进安全便捷的支付能力建设不可或缺。
其次,就消费信贷而言,“是借钱助力消费”。即在个人消费需求与现实支付能力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弥补需求与未来支付能力之间的时差,理论上也是消费的生命周期学说在实践中的延伸。消费者应该根据自己一生的预期收入来安排自己的消费与储蓄,使一生的消费与收入基本相等。由于收入与消费都是预期性的,所以有一定的风险,需要保险类工具对冲。从微观上看,消费信贷帮助人们实现跨越周期消费决策和一生消费规划,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加总消费的效用水平。因此,银行的消费信贷也不仅仅是提供消费能力,即现金,还需要帮助客户计算人生预期收入和消费,帮助客户实现合理消费。
从国际经验看,经济每增长10个百分点中消费要占到6至7个点,只有消费与GDP比例达到50%以上,才能长期维持经济的稳定健康增长。美国作为最成熟也是最大的消费型国家,自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其GDP中个人消费占比超过60%。2010年占70.6%。消费信贷余额达到2.41万亿美元,消费信贷渗透率(消费信贷/GDP)为17%,占个人消费的24%。专业机构研究表明,欧洲发达国家、亚洲的韩国、马来西亚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消费占GDP的比例普遍超过了60%,消费信贷渗透率约为12%至16%。可见,消费信贷作为经济发展和消费增长催生的产物,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持续的发展生命。
再次,就消费服务领域而言,需要突破传统的服务观念。例如以消费信贷替代消费金融。其实促进消费的金融服务主要体现在支付服务上,消费信贷只是助力的工具,而消费行为才是服务的对象。再如缺乏银行功能的整体观,以某些产品的创新代替整个消费金融服务的改进。消费行为几乎遍及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消费金融服务无处不在。在所有的消费行为中,纯粹以消费为目的的活动是金融服务的重点。如旅游、不动产与耐用消费品购买、医疗、教育、娱乐等及衣、食、住、行。所有的消费都必经支付对价,所有的支付都离不开银行。因此,最高境界的金融消费服务是每一个环节都有银行,每一个支付都依靠银行。银行无处不在,但银行却处处隐身。金融服务环境往往表现为银行对全社会各个消费环节支付的技术与管理支撑能力。每一个产品的功能完善,都需要后台客户信息的整合计算能力的支撑。
消费金融具有一个无形的舞台,一个无限大的舞台,银行是导演而不是演员。这个演出的质量决定于银行的素质。
三、消费金融的特点及微观风险
消费金融几乎与金融业同时产生。但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传统消费的理念、方法和工具。以笔者之观察,目前消费金融的特点和风险管理尚可作别样的研究。
首先,消费金融必然是一个全球架构。随着全球化市场的形成,商业和个体活动的范围、物流、人流已逐步跨越国境与传统的经济区划。银行个人客户,尤其是高端客户的异地异国的活动与消费越来越频繁。消费金融服务的能力提升焦点在于建立全球框架下的服务能力。在新的竞争态势下,商业银行谁先实现全球格局,谁就能稳定和拓展更多的客户,谁能最早树立起全球观念下的消费服务能力,谁就能占领消费金融市场的制高点。因此,零售业务的网点、产品、工具在全球的布局应当摆到银行海外战略的议事日程上了。
其次,消费金融服务能力的提升将推动银行基本功能的延伸。围绕支付、清算、现金等基础功能,已经产生了代理、交易中介、资产与账户及财富托管、财务顾问、财富管理策划等一系列新的银行功能,但随着客户消费行为的扩大和延伸,银行服务功能也在悄然延伸变化。电子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些延伸变化有了可行的基础。下一步,银行网点、网络、客户经理或许还要处理客户特别是高端客户诸如代订旅馆、代订机票、网上商城交易、代办旅行事务、代为策划会议、集会、移民、嫁娶、代为办理各类支付,甚至代为处理物品鉴定、定价及客户信誉调查等交易准备工作。通过这些服务,银行可以收取佣金,也可扣抵客户的消费积分。因此,建立和完善统一并方便使用的客户交易和信誉积分制度是当务之急。当然延伸也是有边界的,银行对交易准备的服务延伸,只能局限于支付、信贷等相关性较大的某些领域,一旦失去边界,便会带来其他行业风险。
再次,消费金融服务的经营特点。金融服务毕竟只是银行经营的工具。通过手续费收入,沉淀资金的投放利差和消费性贷款的利差,以及结算收单的收入来盈利。虽然目前的银行很难就某一些产品代理和服务作出准确的财务核算,但对于整个银行经营来说,网点客户经理、网络、信息处理、数据分析以及产品制造等都已是固定性投入,在已投入的固定成本基础上,其边际收益的增长主要依靠新业务、新产品、新客户的增长,因此,在常规业务的基础上,拓展新的客户,增加客户总量,创新市场空间很大的消费金融服务产品,正是银行整体经营的边际盈利亮点。
最后,风险管理的微观讨论。消费金融操作与道德风险防范已有成熟的应对之策,本文不做特别讨论。就消费信贷而言,传统的风控观念还需完善。第一,消费信贷属于小额信贷,风险比较分散,易于处置,比大额信贷要安全。小额信贷属于同类规模盈利型业务,其风险控制要依据大数定律作出判断,不宜纠结于个案风险的得失,重在客户选择标准和流程的设计。某一类客户和产品的不良率和损失率超过容忍度,就需要调整客户产品的准入标准或检讨业务流程的得失,加以完善或作适宜的调整。第二,消费信贷属个人行为,涉及个人的声誉和经济损益,相较于公司行为,则更显谨慎和维护。风险事件发生后,银行也更有条件追偿。第三,个人消费工具,如信用卡、网络、ATM等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相比人工谈判的其他业务风险也更易控制。
四、消费金融服务的市场重点和经营制高点
消费金融服务有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从强调服务姿态到强调产品、强调流程,到今天所推崇的以客户为中心。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并非像上世纪80年代那样把顾客奉为上帝,而是要提供尊严的、便捷的、有效的、安全的服务,尊重客户的权益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价值。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驱动服务产品创新和流程设计是以客户为中心最真实的体现,差异化的服务架构设计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最高境界。由于客户的服务体验主要来自客户经理,对服务资源的配置而言,优秀的客户经理才是最重要的服务工具。
“消匿现金、普及网络、推广用卡”,使客户的整个消费活动、支付行为都可以在银行的“概念货币”支付中进行,这是消费金融服务的最高境界。这个境界既需要一家银行的努力,也需要社会支付环境及法律救济环境的改善。目前有几项业务可谓消费金融服务市场的制高点。
(一)消费信贷
近年来,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已有长足发展。1997年到2009年,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从172亿元增至5.5万亿元。消费信贷占各项贷款比例也由不足0.3%上升到13.8%。从经营结构上看,商业银行消费金融的核心是支付服务,因支付而吸引客户,但庞大的支付工具成本仅靠手续费收入是难以对冲的,但客户所产生的信贷需求所带来的利差收入则是银行消费金融架构的边际收入,适当的消费信贷投放是消费金融盈利模式的关键。在每1000个客户的需求中,支付性需求占98%,信贷需求占20%,而带来的收入后者却是前者的一倍。2010年,美国银行和富国银行消费信贷占全部贷款的比例分别达到了25%和14%。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收入占比贡献达到信贷收入的70%。因此,在整个消费金融收入模式中,支付是核心,盈利靠信贷。
在国际金融业,消费信贷是一个富有吸引力的领域。美国是全球第一大市场,市场份额约占55%;欧洲第二,约占25%。经过多年的发展,消费信贷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经营模式。
在消费品方面,消费信贷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商业银行已经形成了种类齐全的消费信贷产品体系,包括汽车贷款、休闲车贷款、教育贷款、游船贷款、旅游贷款、移动房车贷款、其他个人贷款以及信用卡及其他循环计划等。以汽车为例,贷款购车的全球平均比例约为70%,已成为发达国家汽车消费的主要方式。汽车金融公司占据了汽车贷款市场的主要份额,达到80%。美国的汽车金融业务目前已覆盖购车、用车、卖车、换车等各个环节,与汽车商、经销商关系密切,具有成熟的运作经验和风险控制能力。
(二)分期付款
在消费信贷中,分期付款是最符合消费行为特点的信贷援助方式。与一般借贷关系不同,分期付款是建立在消费品交易行为基础上,具有行为和主体双重真实性,更便于银行识别客户、控制风险。在中国,人们习惯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分期付款创造了“一手交货、分次交钱”的新的交易模式。仅从改变消费模式习惯的角度看,分期付款业务的市场就存在无限空间。除了目前通行的信用卡透支的分期支付,其实还可以将分期支付的方式延伸到一系列银行产品中,如商品按揭、额度贷款,甚至远期支票等等。在商品领域,除了房屋汽车,还可以延伸到大型电器、生产机具、计算机等诸多非低价的商品。创新的余地也很大。
(三)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是将引发支付革命的工具创新。移动支付的市场依据是大量的支付行为者已与手机绑定,移动支付的技术基础是移动通讯功能的扩展,建设银行已于去年与中国银联签约共同推进移动支付业务。目前已进入机具配置和安装阶段,年内会向实质性市场营销迈进。移动支付的市场高点到底能垒多高,取决于我们的认识和行动。
(四)集团员工群体消费
在目前的社会形态下,个人对单位实物和心理的依赖度仍然较高。在一家企业内,员工的某些消费行为除了对周围人员的从众心理影响外,更主要的是企业为员工利益而谋所引起的群体消费活动。如企业与汽车供应商签约,对所属员工购车时的优惠等等,是一种降低交易成本,几方共赢的商业活动,商业银行介入其中既是公司业务与个人业务的联动所需,也是消费金融服务的重要市场。全国企事业单位,各级政府机构等约有1700万个。其中商机无限。
(五)房产按揭
在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热点正由大中城市向中小城市转移,除了传统的房屋购买的贷款按揭依然是市场亮点之外,围绕房产存量开展消费、养老、大额消费、留学等消费活动的房屋按揭,也会成为未来市场的争夺热点。中国目前已有个人住房存量218亿平方米,价值超过35万亿元。这些资产的盘活贴现将刺激新一轮消费高潮。银行在其中大有可为。 (作者为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