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诤言不惧出错(记者手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7 02:39 来源: 国际金融报

  

  本报两会特派记者 陈净

  几个人聊事,总有人在边上搅事,烦不烦?全国政协会议的小组讨论就遭遇了这样的尴尬。

  委员们平时要么深居简出,要么公务繁忙,记者们在电视上倒是见过多次,现实中几乎迎面不识。经常见到一群记者围住委员采访,下来就相互悄悄问:“这哥们是谁啊?”

  小组会议把空间缩小,委员们也就“在劫难逃”。记者们“按图索骥”才发现,一屋子坐的都是“大佬”啊。这下好了,没有秘书,没有保安,偶像与粉丝零距离的后果很严重。按照一位同行的话讲,这几乎就相当于一堆“大佬”排队等待你接见,你见还是不见?

  想都不用想,当然见。有的还能节制,有的就欢喜得没边了:递纸条邀采访的、蹲边上直接问的、一把抓住不让走的、厕所门口堵的……反正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记者也参与了一场把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堵到天黑的“战役”,直到他面带倦色,我们实在于心不忍,才放他回家。

  对于记者们的干扰,委员们一般都不恼怒,最多就是不理不睬罢了。但也有委员对这种有媒体列席的会议不太习惯。比如有委员在发言时就表示,鉴于同志们发言,干扰甚多,都有点放不开,是否应该专门开辟点时间,搞个闭门会议?此言一出,委员们还只是会心一笑,记者们却有点干着急。

  记者对会场秩序有点打扰,肯定是不对的。共商国是之盛举,任何打扰都要严厉批评,这一点不能打折扣。但舍弃传播政协委员们所忧所思的媒介路径,切断民众对两会信息的获取之途,孰大孰小呢?

  当然,媒体的传播也许有误解,甚至曲解的时候。那些广为流传的“雷人雷语”,不见得就是当事人的全部意思。有的发言是即兴的,脱口而出,结果“祸从口出”了。导致现在有的委员刚发完言,回头就“请求”记者:这是自由发言,你们别记啊。

  当然,要求开闭门会议的委员也并非害怕说话,他认为,国家花了这么大代价,按照1∶1.5的服务配比来运作两会,应该有所成效。问题是,我们的闭门会议还少吗?谈的效果也不见得比开门的好。打开天窗说亮话,让民众心中有底,让党和政府心中也有个底,这也是我们开会的目的之一。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