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管局推投资平台 人民币债券发行有望放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4 09:42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香港债券市场再添新动作。
香港金融管理局(下称“金管局”)联合马来西亚国家银行及欧洲清算银行,计划于2012年3月30日推出跨境债券投资及交收试行平台(下称“试行平台”)。该平台将是对目前金管局辖下的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MU)的一项补充。CMU系统是由金管局运作的债券结算、交收及托管系统。
“相信该平台的试行将加强香港人民币计价债券的发行能力。”香港金融管理局副总裁彭醒棠表示。
试行平台将解决债券市场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同时也有助放大香港债券市场规模。试行平台的推出会让更多国际投资者通过载有国际及本地证券资料的环球证券数据库获得点心债发行信息,并通过交易平台投资点心债。
香港金融管理局金融基建助理总裁李建英透露,除了跨境债券投资及交收试行平台,金管局将在今年二季度及2014年分别推出跨境抵押品管理服务试行平台和企业行动试行平台。
交易时间大为缩短
试行平台已酝酿多时。
2010年9月,金管局与亚洲区内多间中央银行、中央债务证券托管机构,以及欧洲清算组成的专责小组开始筹划搭建“共同平台模式”,以完善亚洲区内跨境债券结算交收的基建。以上3个试行平台正是上述合作计划的一部分。
“试点平台的推出能够帮助解决亚洲债券市场降低交易成本及交易时间,实现了集中管理。”彭醒棠指出。
2011年上半年推出的金管局推出的亚洲债券结算交收试行平台中,功能包括跨境持有债券及进行付款交割,跨境抵押品管理和部分资产服务功能。计划于今年3月推出的试行平台则在原基础上增加了马来西亚处理实时支付结算系统及债券交收与托管系统至欧洲清算的联网,及香港与马来西亚之间透过欧洲清算的双向联网。
李建英举了一个例子,在原有的系统中,若一位香港投资者需要购买马来西亚债券,他的交易过程需要从香港CMU系统转至欧洲清算银行系统,再流向马来西亚RENTAS系统,继而通过货银两讫联网完成交易。新试行平台推出后,香港与马来西亚之间能够透过欧洲清算的双向联网,直接实现交易,交易时间大大缩减。外币实时支付系统将支持美元、欧元及人民币支付。
“新试点平台的推出,其意义远超过各伙伴之间的合作。”彭醒棠透露,香港金管局已与两个合作方签订协议,向亚太区内其他央行及证券交收系统推广此平台,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目前,该项目小组亦将中国人民银行纳入重点推广对象之一。
除了在原有的亚洲债券结算交收试行平台中新增项目,金管局亦联合马来西亚国家银行及欧洲清算银行,计划于近期推出回购融资抵押品管理服务,及企业行动平台。
参与者增多
金融危机增加了投资者的避险情绪及对交易对手风险的防范意识,投资者对抵押贷款的需求不断增加。欧洲清算银行数据显示,该行提供的三方回购服务中,透过该服务进行的抵押贷款平均总额从2001年的760亿欧元增加至2011年的3250亿欧元。
举例来说,通过该抵押管理服务平台,一个欧洲银行可以凭着它在欧洲清算银行持有的债券作为抵押品透过有关安排介入港元,以应付该行旗下香港附属公司的流动性需要。
钟汶权介绍,在没有试行平台的情况下,若以上欧洲银行想进行人民币融资,只能用该行在香港发行的债券为抵押品,并通过在香港银行开户或者找当地代理行,程序复杂,成本也较高。
“回购融资抵押品管理服务试行平台的其中一项功能便是让金融机构可利用在其中一个成员系统所持有的债券作为抵押品,介入另一成员的本币贷款。”李建英介绍。
2011年上半年推出的抵押品管理试行平台中,未成为CMU成员的集团,例如国家投资者(通常是抵押人)及亚洲区内投资者(本币资金供应方)不能参与此系统运作过程。新系统将非CMU成员纳入试行平台管理中,即非CMU会员亦能通过与CMU成员签订三方回购服务协议,借用CMU会员抵押品,实现在香港地区的抵押贷款。
“目前,金管局正接触并洽谈抵押品管理试行平台的企业约为30家,它们均对使用该平台进行贷款拥有浓厚兴趣。”彭醒棠指出,2011年,欧洲清算拥有30万只证券,及持有10.8万亿欧元的客户资产。
<日期>=20120314
<版次>=08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版名>=亚洲市场
<作者>=秦伟
<类目>=
<地区>=香港报
<分类号>=
<栏目>=
<体裁>=
<专题分类>=
<关键词>=
<标题>=近1/4流动性疲弱 开发商寻求更多债券融资
<总类复分>=
<专用复分>=
<关键人物>=
<人物复分>=
<民族>=
<图片>=
<图片作者>=
<图片说明>=
<版面文件>=
<标引情况>=
<正文>=
债券或将成为开发商今年最为重要的融资渠道。
穆迪的一项指数显示,亚洲14.6%的受评投机级别企业流动性不足,环比增加2.1%。穆迪评级的高收益中国房地产企业发行人中,近1/4流动性疲弱。在此情况下,开发商的融资需求极为旺盛。
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债券或将成为开发商最为重要的融资渠道之一。
发债成本飚升10%左右
德勤的调查显示,去年房地产信托、债券、房地产基金等成为开发商筹措资金的重要渠道。
根据Thomson Financials的统计,中国房地产企业去年共发行13笔人民币计价债券,合计筹资334.07亿元;另有7笔美元计价债券和1笔港币计价债券,分别筹资33.84亿美元和10亿港元。德勤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去年共有872个房产信托,涉及资金2345.62亿元;截至今年2月,房地产信托计划已有45个,涉及资金82.58亿元。
开发商今年的融资需求可能依然强劲。穆迪反映亚洲企业流动性状况的亚洲流动性压力指数显示,2月份14.6%的受评投机级别企业流动性不足,环比增加2.1%。房产更是如此。
“我们评级的高收益中国房地产企业发行人之中,近1/4流动性疲弱。” 穆迪副总裁兼高级信用评级主任Laura Acres表示,开发商流动性状况转弱是造成指数恶化的因素之一。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2月份,自筹资金在开发商资金来源中的占比再创新高,达42%,成为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根据Thomson Financials的统计,同期内中国房地产企业已经发行人民币计价债券和新币计价债券各一笔,分别筹资25亿元和2.5亿新元,另有2笔美元计价债券,共筹资4.75亿美元。
“今年(发债)的成本要比去年高。” 德勤中国房地产基金服务主管黄娟向本报记者透露,其接触到的个案反映发债成本同比增高约10%左右。与此同时,随着对房地产信托监管趋紧,今年房地产信托的数量会比去年少。黄娟表示,“在境外人民币市场发展以及人民币计价投资产品需求上升的推动下,在所有融资工具中,房地产债券拥有最大的发展潜力。”
“大型开发商的债券在二级市场上,收益率大概在8到9厘,中型开发商可能就高达14到15厘。”苏格兰皇家银行一位房地产行业分析师介绍。
养老地产成“蓝海”
继商业地产、旅游地产等热潮之后,养老地产可能成为新的热点。德勤认为,养老地产今年将会崛起成为具备发展潜力的市场。
“并不是政府特别鼓励(养老房产)。” 德勤中国全国出资人行业主管合伙人陈伟权表示,而是对于开发商而言,养老地产可以找到一个卖点,能够从政府手中以较低价格获得土地进行开发。“现在并没有一个特别强的养老地产的品牌,大家都在争做先行者。”
早在2010年,万科就已经宣布要在北京房山窦店试点养老地产项目,采用租、售并举的养老地产模式。今年2月,保利地产也宣布将在北京西山区域试点首个养老地产项目,并成立了养老产业专业管理公司。
“投资者真正可以获得收益的是居民的消费。”陈伟权介绍说,如医疗和社区商业等,与国外已经成熟的养老地产相比,国内还没有统一的商业模式,有些社区定位高端、采用会员制,有些则可能以后期服务为主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