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时评:通胀推手有你有我

2011年05月17日 23:58 来源:上海金融报

  美国媒体近日的一篇报道称,过去几十年充足的中国劳动力保证了美国进口商品的低成本,但近年来中国工人工资增长,推高了美国商品价格,且中国购买力的提高,也推动了棉、油之类的商品价格。对此,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进行了驳斥:“中国工人工资增长推动全球通胀的说法既缺乏事实依据,从客观实践来看,也不成立。”  平心而论,美国媒体的这番结论并非“无稽之谈”。首先,中国工人工资增长和中国人购买力增强,是不争事实。上世纪,我国实际工资增长较实际GDP增速更慢,但2001年以来,实际工资增速已经快于实际GDP增速,哪怕工资由于低基数仍然显得较低。去年和今年最低工资标准大幅提高等政策,更是明确传递出政府还富于民的意图。购买力提高则突出表现在大型企业和富裕阶层身上。

  在此基础上,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中国企业生产成本增加,而企业应对成本上升的最常见做法,便是将成本转嫁给下家,不论下家是其他企业还是消费者。如果这家企业向美国出口商品,那么因此而推高美国商品价格,是十分顺理成章的事。至于棉、油等商品,中国旺盛的需求和强劲的购买力,自然会给商品供给方和炒家起价的动力。

  上述逻辑很简单,要使其不成立,可能是以下原因:

  一是中国“闭关锁国”,不对美出口有关商品,或不从国外进口棉、油等商品。不过,中国充当“世界工厂”角色很久了,庞大的贸易顺差和海量的外汇储备都是明证,至少目前美国人是不可能完全离开“中国制造”的。美国等发达国家将低端加工贸易逐渐转移到劳动成本更低的国家是大势所趋,但中国不正在谋求贸易顺差减少、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吗?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时代,贸易和商品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必然,在谈及中国国内的通胀成因时,我们不也总要分析“输入性通胀”因素吗?我国石油等商品的对外依存度还在上升,这并非好事。

  二是企业提高生产率,内部消化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生产率的提高并不容易,尤其是对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出口企业而言。况且,企业主不是慈善家,很难只“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内部消化成本却不提价。统计数据也不支持这种假设,我国投资生产率(GDP/固定资产投资)从2005年的2.46元下降至2010年的1.64元,劳动力投资生产率(人均GDP/平均工资)也在2009年出现了下降。

  因此,美国媒体报道或有以偏概全、夸大其辞之处,但多少还是有情可原的。

  张晓强在回应时说到,“通胀由多种因素所致,比如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过多的流动性”。他还说,工资增长是积极现象,“中美双方都认同应转变发展方式和推动结构调整,而提高包括工人工资在内的居民收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这样才能长期促进内需。”过多的流动性确实是通胀的主要根源,但这两年中国发行的货币不比美国少。不如有理有节地“以其之道,还治其身”。例如,指出美国强大的消费能力也是推高全球通胀的原因,美国发达的金融市场助长了大宗商品的泡沫,美国利用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向全世界输出美元、输出通胀等。这才是“礼尚往来”之道。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