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廖保平:真英雄出自真市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8 18:25 来源: 燕赵都市报

  □廖保平

  最近,关于企业的新闻,我关注到两类。一类是企业虚假宣传、虚假广告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了一片。达芬奇家具明明是在国内生产,硬贴上“意大利原装进口”的标签;味千拉面的“骨汤”被曝是兑制而成。

  另一类是企业倒闭现象。有媒体报道东莞有两家公司突然倒闭,引发了舆论对广东中小企业新一轮的“倒闭潮”猜想;浙江温州由于信贷收紧,关于温州中小企业出现“倒闭潮”的传闻也不断。

  前一类新闻归结为企业诚信问题,后一类新闻归结为企业生存问题,把两者摆在一起,并不能直接得出,中小企业生存困难,所以降低成本,以次充好,以假当真,欺骗消费者。且以上弄虚作假的企业多数是知名公司,并非在生死线上挣扎的中小企业。

  但是,企业的诚信与企业的生存常有内在联系:企业诚信危及企业生存;企业为了生存会突破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在残酷的市场竞争里,中小企业议价能力差,一旦融资困难,就会发生资金链断裂,生产难以为继;一旦成本上升,又无法有效转嫁出去,利润大幅减少甚至亏损,只好关门大吉。一些中小企业宁愿倒掉也不愿意使用“老千”的手段,比起前面所列的知名企业,显得悲壮而有良知。

  这当然不是说,能够生存发展下来的企业就是靠赚黑心钱,也绝不是鼓励中小企业弄虚作假以求生存。中小企业动辄倒闭,当然有资金、技术、管理等诸多原因,而公权力对微观经济干预过深,也是重要原因。在法治不健全或有法不依的社会,权力介入微观经济越深,越容易出现权力寻租,形成隐蔽的腐败成本,并成为企业绕不开的成本,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曾做过的一个课题,认为开发商利润里头有15%是支付给贪官的“腐败费”,可惜没有人能统计出企业平均支付的腐败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壮大起来的企业,敢说自己一身清白的值得敬佩,而有多少人陷在首富黄光裕式的怪圈里难以自拔——— 想把企业做大,就用利益输送的办法亲近权贵,获取资源,于是违规违法,留下耐人寻味的罪与罚。

  倘若需要缴付“腐败费”才能获得更好的“生路”的话,企业急功近利地挣快钱几成必然,它要在权力的赎买期内尽快实现利润最大化,不然权力换手又得重新“付费”。我们当然要把板子打在不诚信的企业身上,但更深层的原因,也需要去省视。

  在德国,办企业的腐败成本是极低的。创办企业不需要批准,只要备案就行。工商只管注册,没有其他权力;卫生检疫部门必须在收到举报时,才可以去企业检查。这些部门要想企业送点好处,一来没有什么机会,二来不敢,民众和媒体都盯着呢。

  这种自由而纯洁的环境,人们愿意去做实业。与之相反的是,我们一些地方大力提倡“全民创业”,给予种种政策优惠,可大学毕业生七成以上不是选择创业,而是去考公务员,正好与欧美等国的情形相反。这与做公务员旱涝保收,甚至来钱更快更舒服,而做企业太难、风险太大不无关系。

  要给企业创造更适宜生存发展的阳光、空气、温度和水,重要的一条,就是说破了嘴的话,转变政府职能,政府不越位,不错位,做市场的公正裁判员。

  有真正的市场,就会有真正的市场主体,真正的市场主体会尽一切努力去经受市场的检验,成也坦然,败亦无怨。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