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沙县小吃谋上市被嘲自作多情 专家:上市太遥远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5 17:35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中华工商时报

  近日,被曝出谋划整体上市的沙县小吃一时间招致众多质疑。有分析认为,沙县小吃业要朝产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必须发展连锁快餐的经营模式。但是一些小吃经营者和行业专家表示并不看好

  近日,源自福建的“沙县小吃”正在谋取整体上市。

  遍布国内的“沙县小吃”正以惊人的速度及规模加快全国扩张,除了借助当地县政府的推动,进入北、上、广等大中城市,去年以来连续登陆中国台湾、中国澳门等地区,甚至还在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落户。

  据沙县当地统计,目前全县外出经营小吃人员达5万余人,年营业额、经营纯收入分别突破30亿元、6亿元,在当地每10个农村劳动力中,就有7个在做小吃。早在1998年,当地已成立了“小吃办”,为推广沙县小吃,县政府先后组织到上海、杭州等各地开推介会,2004年沙县小吃打入上海市场时,业主开一家店,县政府补贴1000元;2007年,沙县小吃打入北京市场,前100家店,沙县政府每家补贴3000元。

  据沙县小吃办主任郑兴景介绍,沙县目前已成立了“小吃集团公司”,准备整合小吃业主入股,走连锁经营的路子;县委提出了沙县小吃发展目标:“保牌、提质、连锁、上市”。

  福建沙县的本地人或许也没想到“上市”会和“沙县小吃”连在一起,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究竟是哪门子的风把沙县小吃刮到上市的门槛里?

  创业为躲债?

  回想沙县人的创业史,很多早起经营者都会将当年的创业归咎于“逃债”。在当时,做小吃只是沙县人讨生活的无奈选择。

  一位经营者告诉记者,沙县小吃能有今天的规模都源自于沙县当地经济情况不好,许多人欠下一身债务,只能举家外出谋生。

  如今在国内拥有近200家沙县小吃店的经营者邓世奇,是福建沙县小吃的领军人物之一,也是沙县小吃初创群体中的一个。在他开设沙县小吃之初,也同样是为了“躲债”。他的创业史,在早期沙县小吃创业者中颇具代表性。

  20年前,邓世奇为了躲债离开了沙县,在厦门支起小摊,在小黑板上写下“沙县小吃”。那时候,他的店只卖三样东西:扁肉(馄饨)、拌面、茶叶蛋。扁肉一块一碗,拌面五毛。

  邓世奇的第一家小吃店开得不顺利,还赔上了押金。房东把房子转租的那天,他和妻子原冬英蹲在店门口,抱头痛哭。

  “我们都想去跳海了,但想想还有孩子。”邓世奇说,那之后两人在马路边架起锅灶,从天黑干到天亮。这样干了两个多月,邓世奇在厦门湖里区挑了间12平方米的店,挂上了“沙县原家小吃”的招牌。地方选对了,“头一天卖了158块钱,第二天188块钱。当时一个月能赚上千元。”邓世奇说。

  邓世奇回忆,当时也不办理证照,开小吃店的门槛极低,“工商局抓到只罚款500元,并不妨碍经营。”他的小吃店,日营业额很快突破千元。

  那个时期,沙县人的小吃生意红火。做小吃赚钱快的信息,一传十,十传百,更多的沙县人背起鸳鸯锅拎着木槌,奔向城市。来自沙县小吃办的数据,到1994年,厦门有900多家沙县小吃,福州2000多家。到1997年时,在外经营小吃的沙县人上万。

  如今,沙县小吃也从当年“老四样”,扁肉、拌面、炖罐、蒸饺,发展到200多个品种。不过沙县人店里最常做的,“老四样”,是20年前“跑路”的沙县人用来讨生活的。有了制作工具木槌(做扁肉)、鸳鸯锅(做面),撑个棚子,就能开店了。

  年创40亿

  现在,在每个城市的大街小巷里,最常见的小吃店,莫过于两种:成都小吃和沙县小吃。“有城市的地方,就有沙县小吃”,用这句话用来形容这几年“爆炸式增长”的沙县小吃一点都不为过。

  据介绍,在沙县每10个农村劳动力中,就有7个在做小吃。截至去年,在外从事小吃业的有近2万户,5.5万多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22%和农村劳动力的60%。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沙县小吃业主逐渐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沙县也因为小吃而改变。有的业主赚到第一桶金后,投资房产或者创办企业。小吃业的发展,还带动了调料、桌椅、物流等相关产业发展。

  在福州经营沙县小吃的谢先生告诉记者,这几年沙县小吃通过在一线城市布点,脱离以往单纯依赖福州、厦门两个城市开店的局限性,在经营业绩上取得了较大突破。

  谢先生说,最近几年,原本在福州经营沙县小吃的大量转移到上海、广州、北京、杭州等地,主要原因是同样的拌面、扁肉,在一线城市每碗可以卖到3元,甚至5元,而在福州只能卖到2元。

  看上去低廉的价格却给沙县人带来了丰厚的收入。有人算了一笔账,开一个60平方米以下的店面,算上每月租金、物料成本、员工工资、水电费和税费合计成本大约2万元。只要选准位置,每天接待130人,每人消费10元,月营业额大约4万。如果是100平方米以上的店面,能达到月纯利5万元。

  据沙县小吃办统计,目前沙县小吃产业年营业额已超过40亿元,小吃行业收入占据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

  谁都能用的“土品牌”

  但是快速发展的背后,也确实存在隐忧。

  经济学博士马红漫认为,每个店铺老板免费使用着统一品牌带来的益处。个体户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这一品牌扩大社会影响,但是这样的经营模式其实脆弱不堪。

  更重要的是,市场收益和风险永远是对等的,免费使用品牌产权同样也会有成本开支。由于单个店铺的管控完全自主化,缺乏行业统一标准和管理,一旦有个别店铺无法保证生产质量,就会给沙县小吃整个品牌带来伤害。

  在2005年,福州爆出沙县小吃馄饨馅掺入硼砂事件。2009年,广州、西安再次爆出硼砂事件。传统工艺制作的扁肉,是用木棒不停敲打肉,直到成泥,敲打过程中加入适量碱,让肉膨胀。在硼砂事件中,一些小吃业主图省事,用机器将肉绞烂,掺入硼砂。硼砂毒性很大,严禁在食品中添加。

  硼砂系列事件,对沙县小吃业打击巨大,在福建、广东一带,不少店生意一落千丈,被迫关停。深圳硼砂事件,几乎让整个沙县小吃在深圳全军覆没。

  另外,被誉为小吃大师、沙县小吃第一人的乐相森介绍说,如今,“打假”也是沙县政府最重视、最头痛的一件事。目前至少30%的沙县小吃不是沙县人开的。现在沙县附近的将乐、南平、顺昌等县,甚至是福建省以外的人也都在挂沙县小吃的招牌。

  乐相森说,沙县小吃同业公会在1998年注册了商标,不过只是一个图形,“沙县小吃”因为涉及地名,一直没有获得审批。即便得到审批,按照《商标法实施条例》规定,商标中含有地名,注册商标专用权人无权禁止他人正当使用。

  另外,很多外地人开的沙县小吃店,并不使用同业公会的商标图形,大多数沙县小吃业主也不使用。这种情况下,打假很难。

  上市之路有多远

  在近日,被曝出谋划整体上市的沙县小吃一时间招致众多质疑。刚刚走过创业期的沙县小吃距离整体上市究竟还有多少路要走?

  有分析认为,沙县小吃业要朝产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必须发展连锁快餐的经营模式。但是一些小吃经营者和行业专家表示并不看好。深圳红宝路上的一家沙县小吃老板张先生告诉记者,在深圳几乎是每二三十米就有一家沙县小吃,数量多,难以整合。

  连锁特许经营专家李维华透露,现在沙县小吃中有两种方式:一是沙县本地人出来做,他们不用缴纳连锁加盟费用;还有一部分是沙县以外的人在做,他们是通过加盟来获得沙县小吃的经营权。要想整合沙县小吃,难度最大的是沙县当地人这部分。

  有投行人士表示,上市企业首先必须具备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合理清晰的股权关系及内部董事会、股东会和经营层之间的关系;而公司内部的标准化管理、制度流程和规范的要求更是严格,还必须有拿得出手的业绩回报。就这些方面,沙县小吃还有不小的差距。

  即使是经营者,也对整体上市抱有不同看法。张先生告诉记者,沙县小吃在国内数量众多,难以整合。

  “这么多家你说你凭什么来整合我们?你政府出马还是私人?所以现在说如果要整合,那要不要给钱?然后你说你统一管理,不一定人家肯让你管,而且很分散,像有的人白天不开专门开晚上。”张先生表示。

  曾经为全聚德、湘鄂情、俏江南(微博)等餐饮企业做上市规划的北大纵横(微博)管理咨询公司副总史俊认为,沙县小吃距离上市实在太遥远。

  “首先是他们的法人治理结构、股权关系,以及董事会、股东会和经营层之间的关系尚不完善。其次整个公司平台也需完善,沙县小吃的资产所有的经营状况都必须很明确。第三,公司内部的管理必须标准化,必须有相应的一些制度流程和规范。第四,必须有很好的业绩回报和业绩的相应的一些内容。”史俊表示,他认为,就这几点而言,沙县小吃还并不具备上市能力。  记者赵霞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