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筹谋发展核电服务业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7 18:59 来源: 上海国资上海核电服务产业如果发展得好,对GDP的贡献度可能不低于核电装备制造业。重要的是,这一块的技术含量和科技创新水平更高,对掌握核电核心技术更具意义
文‖上海国资记者 孙玉敏
2011年12月9日,“上海核电设备焊接材料国产化及创新平台”年度总结大会正在进行。
与一般的总结大会不同,这个大会,更注重焊接材料研制的各层面的信息交流,而不是简单的事务性总结。
因为这个平台更注重服务性。这个由上海市核电办公室、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牵头,成立于2009年12月28日的平台,是一个将“官+产学研+用”有机融合的平台,类似德国的弗朗霍夫联合体。与一般的产学研模式不同,该平台成员,不但有生产商、高校和科研院所,还包括官方主管部门和产品的直接用户,是一种“官+产学研+用”模式的新尝试。其中,用户单位会针对研制出的焊材产品,进行性能和工艺的评价试验,提供试用反馈信息和改进意见。这可以有效缩短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周期。
以此为例,上海正在核电服务业发展方面持续谋变。
核电焊材研发平台
据统计,在一台百万千瓦级的核电机组中,焊材的成本虽仅占1%左右,但其重要性不容小觑。如果把核电机组中的一些设备主材料比作一块衣料,焊材就相当于缝衣服的线。线的好坏直接关乎衣服的质量。目前,我国已基本能够生产非核级焊材,但核级焊材尤其是核I级焊材,离技术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所以现阶段,核岛主要承压设备包括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稳压器、主管道以及主泵所使用的焊接材料全部被国外公司所垄断,不仅价格昂贵,采购周期长,质量控制难,而且存在因其他原因而被封锁的风险,不利于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
为实现核级焊材的国产化,2009年,在上海市核电办公室的推动下,与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一起经过多次调研、讨论,最终决定成立“上海核电设备焊接材料国产化及创新平台”。
上海市核电办公室核电产业处处长夏春申告诉《上海国资》,这一平台目前有10多家成员单位。其中,上海市核电办公室负责牵头、协调、推进和组织工作;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负责焊接标准化编制工作以及焊材产品的性能评价试验;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负责焊接材料研制项目认定,技术设计要求的制定、焊接材料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负责前沿性的理论研究;大西洋焊材公司和上海电力修造总厂等企业负责焊棒、焊丝、焊带、焊剂等产品的开发和研制;宝钢负责焊材的原材料的研究和开发;上海电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等设备制造厂负责作为用户单位,针对研制出的焊材产品,进行性能和工艺的评价试验,提供用户单位的试用反馈信息和改进意见。
目前,该平台的主要工作,是交流核电焊接材料研发信息,帮助成员企业申请科研项目,并在“信息反馈”、“专家支撑”等多方面对成员企业进行指导和帮助。
“此平台旨在搭建一个服务体系,通过对各种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好地为上海核电产业发展服务。”上海市核电办公室副主任刘伟瑞告诉《上海国资》。
实际上,这只是上海发展核电服务业的一个小举措,这几年上海市在发展核电服务业上动作频频。
核电装备制造的重镇
在刘伟瑞看来,上海的核电产业未来发展包括二大板块,一为核电装备制造业,一为核电服务业。
上海是中国核电产业的发轫地,核电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上海于1970年2月8日对核电站的研制和建设(俗称“728工程”)进行了专门的部署。从此拉开了中国和上海核电工程设计、设备研制和产业发展的序幕。
“728工程”在经历了浙江富阳长山弄、江苏江阴长山、浙江海盐秦山等三次选址后,1983年6月1日,最终在秦山破土动工。这是中国大陆第一座自行研制、设计和建造的核电站,被命名为“秦山核电厂”的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于1991年12月15日并网发电成功。
为了研制这座核电站所需核电设备,上海有100多家单位参与“728工程”,先后研制成功的设备占全部设备的50%,约占国产设备的70%,其中15项主设备中,上海承制了7项。此外,还承制了核承压容器大锻件及其他各种新型材料逾万吨。
“目前上海市的核电产业主管部门——上海市核电办公室,其前身就是‘上海市728工程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728工程’设计任务的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一直被人们俗称为‘728院’。这均说明上海与中国核电产业的渊源。”刘伟瑞告诉《上海国资》。
经过“728工程”的实践,上海核电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综合实力不断加强。最近几年,上海核电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核电设备由30万千瓦向百万千瓦级批量生产。
“40多年来,上海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核电装备制造基地。”刘伟瑞告诉《上海国资》,目前,上海已形成了上海电气临港重型装备制造基地:生产核岛主设备(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稳压器、堆内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主泵),常规岛的百万千瓦级核电汽轮机发电机组;闵行的大型铸锻件生产基地和以宝钢为主的核用材料基地等。
前几年,根据国家核电形势的发展,为提升竞争实力,上海电气2007年1月即集中所有核岛制造资源,成立了上海电气重工集团,主攻核岛主设备、大型铸锻件,同时由上海电气电站集团主攻核电常规岛。上海电气正致力于成为集核岛、常规岛、大型铸锻件于一体的核电主设备制造基地。目前,上海电气堆内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上市场占有率接近100%。
核电服务产业初具规模
核电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必然带动核电服务业的发展。
核电服务产业包括科研、工程设计、系统集成、工程总包、核电站运行服务、第三方测试认证、标准制定、核电咨询、人才培养等。
据刘伟瑞介绍,这几年,上海的核电服务业初具规模。
上海是核电站研发和设计的重要基地。如第三代核电技术(AP1000)依托项目的科研、设计等工作,主要由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承担。此外,该院正在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CAP1400项目,已被列入国家重大专项。据上海核工院院长郑明光透露,关于AP1000的国产化标准设计工作,上海核工院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CAP1400的初步设计也将完成。
另外,许多第三方测试认证工作也在上海完成。如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由国家能源局授权组建国家级研发和试验中心,主要从事核电仪表等测试和验证工作。国家能源核电站仪表研发(实验)中心的成立,一方面可以加快相关仪表的研发,另一方面可以加快核电标准规范体系建设。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院长孙叔平告诉《上海国资》,他们收集了世界上各种标准,通过消化和吸收国际核电的先进技术及标准规范,希望能促进我国核电质量测评与验证技术的标准化。
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则组建了AP1000核电以及自主开发的CAP系列核电的设备材料鉴定中心。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戴佩琨告诉《上海国资》,目前该院承担的国家能源局下达的、适用于二代加设备用的11项核级焊材标准的制定工作已基本完成(整个核电站共680项标准,其中设备273项,包括焊接材料14项),目前正加快培育和形成第三代核电设备和材料国产化的鉴定能力和技术标准体系。“根据国家能源局的要求,接下来我们将进行三代核电站14项焊接材料标准的制定工作。”
同济大学可进行核电抗震测试,核电设备专用台架的抗震测试;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与上海电缆研究所联合建立的模拟核电失水事故的试验台架,可对核电失水事故进行预测和检查;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可进行核电设备耐辐照试验。
另外,核电站运行支持服务也是核电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了解,秦山5座反应堆的正常运行期间,每年提供服务的费用约需20亿元。
目前,上海的核电站运行支持服务正在发展。除了负责引进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核电技术公司所属的核电站运行技术服务公司落户在上海外,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可进行核电设备结构的完整性评价。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王国珍教授告诉《上海国资》,这种完整性评价,是从断裂力学、损伤力学的角度,对核电站的安全性、可靠性及寿命等进行预测。如发现某设备的一个细小裂纹,该完整性评价体系就可迅速分析出裂纹的未来变化,并提出预警和解决方案。“核电站是变化异常的对象和环境,需要独立、专业的核电运行支持服务体系。”王国珍强调。
酝酿建立核电服务业园区
刘伟瑞告诉《上海国资》,上海在核电服务业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已形成核电研发、设计、制造较完整的产业链;上海具有较丰富的人才资源;上海的区位优势和金融中心等都为上海发展核电服务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为使初具规模的上海核电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加快,2010年上海市核电办公室做了“上海核电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课题研究,结论是应加大上海核电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和力度。据了解,这几年上海核电服务产业的增长,是以百分之几百的速度翻倍增长。以2007年为基数,其发展速度高于装备制造业的增长速度。
“上海核电服务产业如果发展得好,对GDP的贡献度可能不低于核电装备制造业。重要的是,这一块的技术含量和科技创新水平更高,对掌握核电核心技术更具意义。”刘伟瑞强调。
据刘伟瑞透露,为有效推进上海核电服务业的发展,上海市核电办公室经过调研,正酝酿建立核电服务科技园。目前,上海市核电办公室正携手某企业集团与一家区政府商谈论证该园区建设方案。“我们希望这一园区能聚集各类核电服务业企业,通过初期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扶持上海核电服务业的发展尽快进入良性循环。”
“这不但能提升上海核电产业发展水平,也能提高上海软实力。”刘伟瑞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