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15日 01:27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汪晓波
京沪高铁尚未正式运营之前,有关高铁“围猎”民航的声音就一直不断。从短短十余天高铁的运营情况看,事实也正是如此。一些航空公司确实受到了不小的影响。本报今日的相关报道,用数据证实了这一点。
不过,最近京沪高铁接连出现故障与晚点事故,倒颇让一些航空公司有“偷着乐”之感。至少,航空公司在高铁的服务短板中,看到了“反击”的好机会。民航局近日下发的要求航空公司与机场、空管协同努力保客源的17条措施,为的就是要从高铁手中夺回部分客源。
观察这些举措,不外乎是通过简化乘机流程、减少航班延误等措施,以求提升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强化与高铁间的竞争力。众所周知,很长时间以来,航班的正点率难以得到保证,这也一直是航空公司的一大软肋。航班屡屡延误问题,经常招致旅客的埋怨。
看起来,竞争真是一件好事情。缺少高铁的强力竞争,虽然民航方面也有改善服务质量的诉求,也有航空公司间抢夺客源的压力,但总体上,那似乎还只是“内部矛盾”。如今,高铁如“虎狼之师”,觊觎着民航口中的肥肉。一些短线航班,受高铁的冲击更为严重。
眼下,京沪高铁连连出现状况,自身焦头烂额——尽管如此,高铁对民航业依然形成了包围之势。一旦高铁走过了磨合期,窘况可能只是短时间里的问题。长期而言,站在民航业的立场上,航空公司显然必须奋力反击,以防止客源的过多流失。
毋庸置疑,民航局17条措施的要求,多多少少会提升航空公司的服务质量,这对民航旅客来说,自然是幸事。竞争的压力迫使竞争双方,即高铁与民航之间,都不得不想尽办法“取悦”旅客。唯有在具备了相当竞争压力的环境里,无论是高铁乘客,还是民航旅客,才有可能真正“扬眉吐气”。
竞争迫使竞争参与者改善服务,这是一个多么朴素的常识。但常识尽管朴素,真正践行起来却也并不容易。试想,如果没有高铁的“倒逼”,航空公司就会缺少足够的动力来推动自身的改革,也缺少对更高服务质量的强劲追求。2010年,国内航班正常率仅达75.8%,旅客投诉多达1334件,问题严重性由此可见一斑。而这么些年间,面对不断招致埋怨的航班误点问题,航空公司常常表现出的是傲慢,缺少服务者必需的、足够的谦卑。
当然,从目前的空管体制来看,航班误点问题也不能全怪罪于航空公司的不负责任。有些时候,航空公司充当了航班延误的“替罪羊”角色,这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某种意义上,比之航空公司挖掘运行管理过程中的潜能,更重要的恐怕是努力追求空管体制的突围,这无论是对于提升未来民航业运营的安全性,还是改善服务质量,都至为重要。
随着民航业的不断发展,航路、航线拥堵,民航空域紧张问题近年来愈加突出。总体来说,当前中国民航运输市场发展偏快,并存在由偏快向过快发展的势头。如从2003年至2009年这6年间,中国航空公司年航班总量从81.6万班上升至175万班,年增幅高达13.5%。而民航的航路航线总距离约16.4万公里,年均增长率仅约2.6%。航班总量的上升与空域紧张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这既给飞行安全埋下了隐患,也使航班时常误点成为几乎无法回避的问题。
因此,今日高铁带来的竞争压力,固然迫使民航业强化管理,从提升效率中出效益,以求服务好旅客,但与此同时,深化空管体制改革,求解空管之困,也势在必行。空管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当是增加民用空域、优化航路配置,逐渐提高资源利用率。这也就要求,应在进一步明确空域资源国家属性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军民共用、安全高效、运转协调的、统一的空域管制体系,并构建科学的空域分类体系。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