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全球主要经济体扫描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8 17:17 来源: 《环球财经》杂志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

  □ 曲双石

  美国:经济复苏远低于预期,债务问题严重

  1.就业市场反反复复,时好时坏。7月8日,美国劳工部宣布,6月全美非农就业岗位仅增加1.8万,为去年9月以来最低增幅且远低于市场预期的9万的增长规模;同时,6月全美失业率升至9.2%,为去年12月以来最高水平。

  2.房地产市场依旧疲软。5月31日,标普公司发布的凯斯-希勒(Case-Shiller)20个大城市房价指数显示,3月份20个大城市房价较2006年峰值低33%,超过“大萧条”时期下降31%的降幅。美国全国住宅建筑商协会6月15日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6月份美国住宅建筑商信心指数比5月下降3点至13,达到2010年9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3.制造业复苏乏力。今年美国ISM制造业指数自1月份以来已连续4个月在60至61点左右徘徊,5月份更是降为53.5点,较年内最高水平回落8个百分点。而制造业的疲软状况易传导至经济的各个领域,造成整体经济的增长放缓。

  4.消费者信心大幅下滑。美国咨商会5月31日报告显示,因消费者对就业前景和未来收入更加悲观,5月份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从4月份修正后的66.0降至60.8,6月份更下降至58.5。汤森路透集团和密歇根大学发布的7月消费者信心指数报告显示,7月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初值为63.8,明显低于6月71.5的终值,同时创下2009年3月以来的最低记录。

  5.面临滞胀困局。6月15日,美国劳工部公布数据显示,5月份CPI同比涨幅达到3.6%,创下近三年来最高水平。核心CPI环比增长0.3%,同比增长1.5%,为2010年1月以来最高水平。

  6.提高债务上限迟迟无法得到国会批准,面临违约风险。5月16日,美国触及14.29万亿美元的债务上限,继2010年2月后,不得不寻求再一次提高债务上限。标普、穆迪、惠誉 三大世界评级机构也先后表示考虑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

  1960年以来,美国的债务上限已经上调了78次,2001年以来也已经上调了10次。预计这一次提高债务上限的要求最终也会如期批准。然而,由于2012年即将面临总统大选,共和党抓住这个问题不放,将其政治化。目前两党分歧在于:

  民主党:否决任何短期上调美国债务上限的解决方案,因为这会使得执政党在明年的关键大选中仍要分神来考虑再次上调债务上限的问题;要么接受包括加税在内2.4万亿美元规模的债务上限上调方案,要么达成一项规模更小的协议,但其中将不包含共和党人一直坚持的削减开支条款。

  共和党:要大幅提高债务上限,必须辅之至少2万亿美元的开支削减,同时不能加税。

  美国债务一旦违约,短期内对美元和美国国债的地位将是一次冲击,考虑到美债在相当多的金融交易中发挥着杠杆作用,全球金融领域将会出现新的动荡。中期来看,鉴于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种货币或体制能够立即替代美元和美国,世界各国也只能被动地接受现状并进行自我调整。长期来看,美元的国际地位处于下行周期,反复出现的美债危机将导致美元信用的逐步衰竭,国际货币体系终将会由单一美元本位币的格局最终过渡到多元本位币并举的新时代。

  7.地方政府债台高筑,面临破产危机。2003年以来,州级政府已将每年的支出预算从1.5万亿美元提高至近2.2万亿美元,增加了7000亿美元,但税收收入仅增加不到4000亿美元或3000亿美元,仅为1.4万亿美元。一般来说,州级政府的额外收入来源包括联邦政府的拨款、税收以及发行债券等。但现在的情况是:经济刺激方案已到期,税收不见增长,支出却不断飙升,因此实现财政平衡更加困难。因此,未来的加税和缩减支出幅度必将远远高于宣称的数字。 即使国债上限提高,各州也可能付出昂贵代价,许多州长担心联邦经费紧缩会殃及本州。不论是联邦赖债或公共开支大减,都会扼杀就业复苏,各州从联邦获得的经费也会减少。

  欧洲:债务危机

  1.希腊债务危机愈演愈烈,面临重组。目前欧洲已基本达成共识:鉴于希腊的经济形势,如果不进行债务重组是无法度过难关的。援助国选民已经对希腊这个无底洞失去耐心,而且过度的援助会鼓励希腊靠“免费的午餐”维持生计。而欧元区成员和IMF的贷款,希腊又还不起,由于债务利息成本超过经济增速,因此,希腊已经进入借了新债还旧债的“庞氏骗局”中。 而且,苛刻的贷款条件还会进一步损害希腊的经济。

  2.欧债危机逐渐蔓延,多国被感染。爱尔兰、葡萄牙、意大利(欧洲第三大经济体,世界第三大债务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西班牙、比利时、奥地利、塞浦路斯等国,以及英国(非欧元区)、法国某些金融机构告急。

  3.通胀高企,欧洲央行面临加息难题。2010年12月,欧洲通胀率超过了2%,今年3月份达到2.6%,4月份更是升至2.8%,为30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5、6月份则仍处于2.7%的次高点。普遍认为,目前欧洲通胀加速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大宗商品和燃料价格上涨。但不管怎样,欧洲央行惟一使命就是稳定物价,而目前已超过其自设的2%的通胀目标。4月7日,也就是葡萄牙宣布求援的第二天,欧洲央行还是宣布上调基准利率25个基点至1.25%,为2008年7月以来欧央行首次加息。7月5日,欧洲央行再次加息25个基点至1.5%。加息惹来普遍热议:

  一是使欧元区深陷债务危机的国家雪上加霜。加息必将抬高欧洲债券整体收益率水平,从而大大增加希腊、爱尔兰、葡萄牙等国家的债券到期支付压力;加息提高了债务危机较严重国家的银行的融资成本,使得依赖央行提供流动性的银行更加艰难。二是加息引起的欧元走强严重影响到欧洲国家的出口,打击了欧洲的制造业,有可能使失业率进一步攀升。

  4.制造业疲弱。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继5月降至54.6以后,6月份又进一步下降到52,创近18月以来的新低。

  日本:经济受大地震重创,债务问题浮出水面

  1.大地震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首先是债务。目前,欧美同发债务危机,但其实日本一直是“低调的高手”。大地震之前,日本政府和地方公共债务总额与GDP之比已达到200%左右。大地震加上威力更大的核泄漏,日本所需的清理及重建费用高达数十万亿日元。同时,灾害还导致日本贸易状况严重恶化,4月份出现31 年来首次贸易逆差,5月份贸易逆差更是高达8537亿日元,创历史第二高水平。种种原因使得其债务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其次,大地震、海啸导致的城市被毁,港口、道路、工厂等基础设施全部报废,福岛核电站核泄漏等的善后工作将是一个巨大的黑洞。5月份日本财务省曾评估认为震区经济正在急速恶化。尤其是福岛核电站泄露,其影响将达数十年甚至数百年,更使这个黑洞变成了无底洞,将极大地消耗日本国力。

  第三,震区集中了大量的化工、钢铁、制造业等重点产业。地震不仅损坏了这些企业的厂房等基础设施,更为重要的是造成了高科技、汽车等产业的供应链中断,给“日本制造”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第四,核电站失去信任导致日本电力不足、供电紧张,日本政府决定从7月1日起实施限电令,东京电力和东北电力 供电区域内的用电大户夏季高峰用电量将比去年减少15%。 这极大地制约了日本企业的生产,抑制了制造业部门的复苏。

  第五,地震使得企业、消费者信心严重受挫,生产环境恶劣,产业系统混乱,可能会促使大批企业移居海外,造成日本的产业空心化。7月1日,日本银行发布的企业短期经济观测调查显示,大型制造业企业信心指数由震后初期的6大幅下滑至负9,骤降15点,显示制造业企业信心大幅恶化。

  多种影响叠加,使日本经济形势异常严峻。日本一季度实际GDP环比下降0.9%、同比下降3.7%,日本财相与谢野馨预测2011年度日本GDP将接近零增长,世界三大评级机构同时看空日本,一系列经济数据颇为令人沮丧。

  2.继续施行量化宽松政策,但效果值得怀疑。

  地震发生后,日本央行已向市场快速注资超过40万亿日元。6月14日,日本央行又宣布维持基准利率零至0.1%不变,同时维持10万亿日元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规模。此外,新增5000亿日元的贷款计划以扶持日本成长型中小企业,刺激实体经济增长。但是,由于日本一直实行零利率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且以央行账户直接透支为主要形式的量化宽松的规模已经很大。因此, 新的宽松政策更像是种自我安慰,除了进一步加剧全球性货币泛滥以外,其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会相当有限。

  中东北非:局势动荡,油价波动

  中东是石油的重要产区。中东动乱导致油价上涨,引起通货膨胀,影响世界经济复苏。

  新兴经济体:通胀率节节攀升,面临“硬着陆”风险

  中国6月份CPI同比涨幅达6.4%,创下最近三年来新高。

  南美最大经济体巴西今年头5个月通胀率累计达3.71%。巴西重要智库应用经济研究所预计,巴西今年全年通胀率将在7%以上。

  印度今年前5个月批发价格平均涨幅为9.25%。批发价格涨幅已连续17个月超过8%。

  俄罗斯5月份消费物价指数同比上涨9.6%,前5个月,俄消费物价累计上涨4.8%。俄央行预计,今年全年通胀率将保持在7%左右。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

  1.2008年的大规模财政刺激措施的影响将逐渐淡出;

  2.基准利率可能继续上调以遏制通胀;

  3.上涨的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以及政府补贴的减少,让生产企业疲于应对;

  4.政府正在努力提高消费占GDP的比例,但预期消费的加快增长尚不足以抵消投资增长放缓的影响,因为家庭消费占GDP的比例(约34%)远低于投资占比(约49%)。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