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吴晓波:历史有意义吗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2 13:15 来源: 《第一财经周刊》

  吴晓波

  一切皆有法,应作如是观,作者、读者及作品三事,皆空不可得。在我的一生中,这是一个“没有意义”的午后。

  这是一个平凡而宁静的江南午后,高窗之下,大运河一如往昔地无言流淌,前不见来源,后不见去途。此刻,在我的周遭,有的只是善意的沉默,没有思想,没有问题,甚至,没有历史。就这样,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日子里,我结束了长达8年之久的漫长创作,一时间,手足无?措。

  在整个创作的过程中,关于历史的叙述和追问,从来挟带着我对自己所处这个时代的期望、不安和恐惧。

  中国的工商文明为什么早慧而晚熟?中国的商人阶层在社会进步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中国的政商关系为何如此僵硬而对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最终将以怎样的方式全面建成?在“中国特色”与普世规律之间是否存在斡旋融合的空间?我所有的写作都是为了一一回答这些事关当代的问题。现在看来,它们有的已部分找到了答案,有的则还在大雾中徘徊。

  我想起卡尔·波普尔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2卷中提出过的一个严肃问题—“历史有意义吗?”

  所谓的历史,看上去是一些坚硬的存在,作为后来的研究者无非从众多的线索中寻找一切发生的“因缘”,然后以一定之逻辑,组合为自成体系的“结果”。悲剧性的可能有两种:第一,研究者错结“因缘”,得出荒诞不经的“结果”;第二,学习者自结“因缘”,得出超出研究者初衷的“结果”。

  这两个常常发生的悲剧,对研究者都是残酷的惩罚,并最终得出“历史没有意义”的浩叹。提出这个问题的波普尔看来对此有很清醒的认识,他因而自问自答说:“我主张历史没有意义。但这个主张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为历史所做的一切显得束手无策,或我们必须把它当作一种残忍的玩笑来看待……尽管历史没有目的,但我们能够把我们的目的赋予其上,而且,尽管历史没有意义,但我们能够给予它以意义。”

  波普尔式的无力感,以及因此促生出的理性顽固,至今让我痴迷而不能自拔。

  从2004年的秋天开始,我的大半时光沉浸在企业史的创作之中。也就在这些年里,中国经济持续超过了德国、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同时,种种的社会矛盾又让每个阶层的人们都有莫名的焦虑感和“受伤感”。物质充足与精神空虚、经济繁华与贫富悬殊、社会重建与利益博弈,这是一个充满了无限希望和矛盾重重的国家,你无法“离开”,你必须直面。

  如果把当代放入2000余年的历史之中进行考察,你会惊讶地发现,正在发生的一切,竟似曾相遇,每一次经济变法,每一个繁华盛世,每一回改朝换代,都可以进行前后的印证和逻辑推导。我们正穿行在一条“历史的三峡”中,它漫长而曲折,沿途风景壮美,险滩时时出现,过往的经验及教训都投影在我们的行动和抉择之中。

  在这些年里,我深深感觉到,中国的经济制度变革,若因循旧规,当然不行,而如全盘照搬欧美,恐怕也难以成全。这就好比,旧瓶装不了新酒,可拿别家的新瓶来装,也会让自家的美酒变味,这正是中国改革的难处所在了。能否在传统国情与普世规律之中探寻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史海苍茫,关山似铁,我仅仅是一个旁观者。我想,我已尽力,尽管这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我写出了所探寻到的若干事实,它已构成为一种存在,如一件烧制完成的器皿,风雨如晦,独立于一切之外。

  《佛经》中说,“若布施时,施者、受人及财物三事,皆空不可得。”一切皆有法,应作如是观,作者、读者及作品三事,皆空不可得。

  在我的一生中,这是一个“没有意义”的午后。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