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评论:价格改革不能成为涨价的遮羞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31 08:21 来源: 中国经营报

  单士兵

  柴米油盐水电气,每一分一毛,都是民生之重。天然气价格一旦上涨,无疑会给许多家庭生活带来压力。不幸的是,这种价格上涨,现在看来,似乎已箭在弦上。国家发改委日前宣布在广东、广西试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给人感觉,就是在开弓测力,向公众传递即将涨价的信号。

  天然气价格改革的思路乍听起来,很多人还可能充满期待——天然气价格将由“政府主导”变为“市场主导”。其具体做法,也就是将现行以“成本加成”为主的定价方法,改为按“市场净回值”方法来定价,从而建立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调整机制。

  换句话说,按照“市场净回值”的定价方法,今后可替代天然气的能源价格是市场竞争形成的,然后由此进行折算,来核定相应的天然气价格。

  “市场化”是很诱惑,但也容易迷惑的东西。原因很简单,真正的市场化是好东西,但现实之中又存在很多不是东西的“伪市场化”。如果仔细审视一下此次天然气价改,就会发现,这只不过是在让天然气生产的前端能源产品拥有更大市场自由度,来赋予天然气价改“市场化”的定性罢了。而天然气的可替代能源,又恰恰是掌握在垄断行业企业手中的——目前中国的天然气上游开采和管网建设运营都集中于三大石油公司,而中石油更是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这种现实,从某种意义上,反而是在赋予垄断对天然气价格定价拥有更大话语权。

  想到这里,恐怕这样的“市场化”价改,公众会感觉很扫兴。其实,这些年,只要提到 “改革”,在很多行业领域内,往往也都是想起来有信心,过程中很揪心,最后结果很闹心。特别是价格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几乎很难走出成为“涨价”借口的宿命。

  任何领域的改革,都必然涉及种种利益博弈。改革一旦被利益集团捆绑,结果也就不难想象。天然气价改,从一开始,就在垄断“操盘”的框架下进行,这种残酷的现实,实在令人寒心,它直接意味着,改革一开始,就在还利于民方面大打折扣了。这些年,我们也经常听到改革的目标是“与市场接轨”。

  就拿油价来说,公众早就在眼巴巴地等着油价能够真正接到国际上去。现实的表现是,当你盯着那边国际市场渐然趋冷的时候,这边中石油中石化已经开始抱团取暖,来谋求联手保价了。当这些垄断大鳄彻底夯实垄断基石,自然就可以把垄断进行到底。

  于是,天然气价改,就成为一种在石油和天然气不能拆分语境下的“伪市场化”表演,那些可替代能源当然不可能走出被垄断控制的命运,最后为之埋单的,也只能是普通消费者。

  价格改革不能总是成为涨价的遮羞布。对公众来说,需要看到的是真正自由竞争语境下的市场化,那种总是挥发一团局部市场化的迷雾,来掩蔽垄断裹挟市场公平的真相,是不会真正得到民意认同的。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