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这里是民众希望和向往的新农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6 22:14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

  ——走进山西阳泉郊区汉河沟村

  本报记者 刘素清

  实习生 戚鑫 吴柳清报道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用它来描述“被幸福全覆盖”下的汉河沟村一点也不为过。

  近日,《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随着“走基层、看转型”大型采访活动来到了位于阳泉市北郊三公里处的李家庄乡汉河沟村,村东由李阴路经过,村西北背靠刘备山,全村群山环抱,绿树成阴,青山绿水,风景秀丽。谁也想不到这里以前是路水不通,靠天吃饭,至少有三代人都是靠给小煤窑采矿为生的小村庄。而现在是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建成了新村住宅小区、文化广场、敬老院、幼儿园以及文化活动中心等一系列公益设施,全部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上、住有所居等民生公益事业的幸福全覆盖,先后获得全国综合治理先进村,山西省生态文明先进集体、全文明村、全省先进党支部,阳泉市先进支部等荣誉称号。

  一路上村支书宋晓文告诉记者:全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244亩,现有农户331户,总人口1358人,其中党员49人。自2000年开始他已经担任五届村支书了,起初为提振人心,也为了给汉河沟村老百姓一条出路,他带领班子成员筹措到200万元,修通了通往李荫路的2.7公里通村公路,这条被省交通厅领导称为“二十年先进,三十年不落后”的水泥路,一度成为全市村村通工程的样板路,不仅为汉河沟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使汉河沟1000多口人的心从此凝聚起来。

  宋晓文笑着介绍:“在这里,所有的企业、所有的干部管理层,都是党员带头来实施的,先行先试,我们没有特殊的能力,唯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一个地方的班子建设与村民如何配合的问题比资源丰富与否的问题更重要!汉河沟村的建设当中运行的三个五年规划:2001年至2005年第一个五年规划,修路饮水是温饱时期;2005年-2010年第二个五年规划,建成了小二楼居民区、单元楼,是建设新农村时期;2011年至今是转型发展时期。”他连连感叹:“一个地方的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住新楼房的问题,是怎么住得起,怎么住得好,怎么真正实现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上等民生公益事业全覆盖,怎么样缩小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差别等一系列问题。不过无论方案再好,最终要靠全体村民共同努力的而不是一个人!”

  记者走进一户村民家,房屋的装修完全按照城市家居风格来进行的。客厅里面装修有电视墙,贴上了地板砖,液晶电视、沙发、茶几、空调、装饰植物样样都有;厨房里,装有最新式的橱柜,干净整洁;卧室里,明亮简洁,配套的席梦思大床、衣柜美丽大方,新买的窗帘时尚美丽。记者不禁感叹:“农村的变化真是大啊!” 住户老大爷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热情地招呼记者喝水吃水果。他兴高采烈地说:“我们村8个企业都是集体的,现在我们老两口每月都各领860块钱,儿子在外地工作,我们俩住着这么大这么宽敞的房子,天天心里都是甜的,现在的日子过得一点也不比城里人差,生活很是幸福啊!我们村真是挺好的!”

  “从开始村民补助每人每月2元到每月的5元,再到现在的每人每月800元,足足翻了400百倍!看起来这只是简单的数字变化,但是这些年我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说明了我们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宋晓文自豪地说道。

  走出小区,记者看到许多年老的村民在外面晒太阳,大家坐在一起唠家常,生活闲适。宋晓文用当地的方言和村民打招呼开玩笑……看到这其乐融融的一幕,记者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感动。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