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成绩单:东欧剧变这23年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9 00:55 来源: 21世纪网乌克兰和波兰作为东道主举办2012年欧洲杯,这是东欧国家首次浓墨重彩登上世界核心舞台。这两个昔日意识形态相近国家合作举办这一盛事,某种意义上说,是他们乃至东欧国家20余年来政治与经济转轨的成绩单。 谈及过去的东欧(而今的中东欧)地区,无人否认在1989年剧变及转轨之后,该地区建立起市场经济体系、部分加入欧盟、享受种种变化带来的自由。
但转轨亦带来“撕裂”之痛:通货膨胀与政局混乱随之而来。人们开始担心,中东欧转轨的背后,是否藏有巨大的隐忧。
中国著名中东欧专家、北京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主任孔寒冰,长期从事中东欧的教授与研究工作,近几年来,他曾多次游走了地理意义上的东欧、中欧和东南欧的一百多个大中小城市。本报记者于9日专访孔寒冰。
他对记者解释道:东欧是冷战期间的一个地缘政治概念,与西欧相对,在地理位置上指的是中欧和东南欧一些国家。这些国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动或被动地追随苏联,政治上曾经由共产党执政,经济上又采用计划经济体制。
冷战结束后,地缘意义上的东欧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地理位置上的中东欧。
两种转轨:自由民主或民族分裂
《21世纪》:中东欧国家23年来的转轨是否措施得当?其中是否藏有隐忧?
孔寒冰:中东欧国家的转轨是一个形式复杂、内涵深刻的过程,以往笼统的概括为“和平演变”并不恰当。
这些国家有一个在苏联模式共存的大背景,但在各国具体转轨过程中差别还是很大的。比方说,转轨有经济改革、政治转轨、外交转轨多方面,其中前两者就是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演变为政党政治和市场经济。中东欧各国采取的都是政治先行,可政治转轨的模式和过程并不一样。
我认为大体上可以分为自由民主式的政治转轨和民族分裂式的政治转轨,他们都是在建议西欧多党制、三权分立的政治模式。
自由民主式的有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和前南地区的斯洛文尼亚等。这些国家的民众政治选择由感性渐渐转为理性, 政党政治也逐渐成熟。
另外,就是民族分裂型的政治转轨,宗教、民族问题在中东欧向来比较严重。比方说克罗地亚、波黑、南联盟、马其顿等几个从前南斯拉夫分离出的国家,虽然形式上也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 形成左中右、多党派的分野格局。但是受到民族矛盾、外部干预等因素的困扰, 这几个国家不仅民主化进程缓慢, 还出现了国家、民族间的冲突。波黑战争还有1999年科索沃战争的爆发,也是基于这个原因。
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转轨,与西欧比较起来, 在中东欧的政党政治仍显得不完善、不成熟。中东欧国家的多党制也并没有完全改变特权阶层和权力腐败问题。
《21世纪》:有一种说法认为中东欧国家的转型比较失败,尤其是经济方面,原因是这些国家的经济转型方案都是西方经济学家设计的。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就是佐证。
孔寒冰:这个观点我个人完全不同意,首先从反面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希腊和西班牙等西欧国家的经济问题也很严重。说明这不是中东欧国家的问题,不能有点什么事情就要求回归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
我再三强调,这个地域国家最大的特点就是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差异性。这是非常现实的。比如捷克、斯洛伐克人均GDP超过两万美元,但同地区有的小国只有几千美元。受到批评的“休克疗法”在波兰可能不成功,但是其他国家也并不都实施这个方法。
中东欧转轨采取的方式是政治先行,但经济转轨并不是不重要。在这过程中,出现问题,发生困难原因恐怕是多方面的,用现在的经济危机来证明它们的不成功,我认为是过于简单化。
政党格局的成熟与民众的理性化
《21世纪》: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东欧各国的经济出现了大幅度衰退,爆发了工人罢工、游行等一系列反抗运动。另一些人则对“过去时光”引以为豪,出现了所谓东德式怀旧和南斯拉夫式怀旧。
孔寒冰: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答案恐怕不宜单化。举个例子来说吧。
我曾到过罗马尼亚的根恰公墓中,齐奥塞斯库夫妇从两座不用真名的孤坟到用真名合葬,从怕人掘坟毁尸到时常有人献花,这是一个特别的、反映罗马尼亚的社会态度转变的现象。国内有文章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更多的人开始以肯定眼光怀念起齐奥塞斯库及其时代了。
但是,我不认为罗马尼亚人是在怀念过去,反而说他们是在否定现实更贴切。
因为在中东欧各国中,罗马尼亚在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民主是有了,可尔虞我诈的混乱政治也出现了;财产私有化了,可富裕却属于暴发户。首都布加勒斯特几乎看不到什么新的建筑,道路到处都是坑洼,各种公共设施多半也都年久失修。
转型成绩单: 东欧剧变这23年
在很大程度上,罗马尼亚,也代表了其他转轨的国家。它们面临的问题本质上说也是原有社会制度的后遗症,还没有能确立起不随政党更替而改变的根本性法律规范。创建一个健全社会,各国还有漫漫长路要走。
我认为,即使中东欧民众对现实的不满,但赞扬齐奥塞斯库、或者想回到那个时代的人肯定是不多的。
《21世纪》:经济衰退使民众和专业人士寄托到政治要求上,左翼重新回归,前东欧各国的左翼政党现在是一种什么状态?
孔寒冰:中东欧各国政坛已经形成了左、中左、中右、右阵线分明的政党格局。左翼的回归表明了地区反共浪潮的消退,社会逐渐走向理性化,不同政治倾向的政党或政党集团的紧张关系也变得缓和起来。一方面,中东欧民众对各种政党的态度不再根据感情上的好恶, 而转向它们的业绩。
另一方面各国缺少执政经验的民主派相继在大选中败北。社会民主党抓了这个机遇, 逐步明确自己的有别于自由主义政党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政策主张, 日益赢得民众的支持, 陆续上台执政。
需要指出的是,这并不是所谓的东欧共产党“东山再起”。
第一, 这些政党已变成了西欧式的社会民主党, 与原来的共产党完全不同;
第二, 它们是在议会民主框架里以其可以吸引民众的政策主张上台执政的, 与过去的权力垄断完全不同,选民在选举中投谁票也不再根据这个党与共产党有什么历史瓜葛。
第三,各种类型的政党都认识到多党政治的规则就是各党轮流交替执政, 因而能够比较理性地看待、而不是凭借暴力冲突来反对选举结果。与此相适应, 左翼、右翼阵营内部经过几年的分化重组, 阵线分野也逐渐清晰。
集体飘移
《21世纪》:除去腐败频生、经济疲弱等等问题,从苏德矛盾到苏美之间的角力,中东欧国家都似乎一直在寻找平衡,从你的亲身经历,是否也感受到了这种“逃不出的大国阴影”?您认为“回归欧洲”是否是解决之道?
孔寒冰: 你说的情况的确是有,观察这个地区许多年,我感觉大的文明一直主宰着这个地区的独立。
我有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中东欧这些国家一直处于“集体漂移”过程当中。它们很难决定自己的归属。
我曾到访过许多国家,尤其是一些小国,发现它们很难保持自我。美国的大使馆占地都是上百、上千平米,但是其他的使馆或许只是在老城区楼房中的一个单元。
中东欧地区向西是天主教文明,向东的是东正教文明,南边则是伊斯兰教文明。结果,作为多种文明交融的地带,中东欧很难形成一个文明上的认同。
另外,这个地区从来都是大国舞台,在二战之前这些国家几乎没有一个和苏联有联系,但后来又与苏联结盟,至冷战以后再次全部回归欧洲,除了克罗地亚以外,中东欧发展程度比较高的国家都加入了北约和欧盟。
但是,中东欧回归欧洲也不是那么的简单。比方说媒体在报导北约和欧盟东扩时,是否注意中东欧这些国家怎么想?没有人考虑到。大国之间的交往最后有得有失,但失利的后果都是这些小国来承担。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这些国家这么“乱”。
因为这种集体漂移的特性,恐怕几十年后,由于大国关系的变化,它们或许会集体漂移到东方或者是其他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