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就业政策日渐排外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6 01:20 来源: 中国经营报邓喻静
流年不利 华人学生为留美而“战”
又是一年毕业季,美利坚的校园里,激情四溢的毕业典礼与总统候选人的高校选战预热几乎同一时间开锣,尽管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承诺并未扭转就业市场的颓势,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依然得面临自己的现实选择。
去留之间,早已不像十年前那样是个立场或原则问题,对于如今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而言,只是关系到一个身份,因无身份而去,因得身份而留。这样的因果关系,于每一届毕业季牵动始终,却再现实不过,这其中的甘苦滋味,各人自知。
祸福奥巴马
卢山是得克萨斯州州立大学精算专业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在此之前,他已经拿到一个计算机专业的硕士学位,而最后帮他成功找到工作的仍是他的计算机学位。不像许多还寄希望于奥巴马“就业刺激计划”的同学,卢山认为机会得靠自己争取。
他本应在2008年那一届毕业,却不幸赶上金融危机,当年黯淡的就业形势几乎让所有该年毕业的国际学生心灰意冷,即便是被公认为热门的计算机专业,也很难就业。因此卢山又重新回到学校,想借以另一个学生身份来避避年份。
那一年奥巴马履新,为了挽救国内濒临崩溃的就业市场,屡出就业新政,其中有一项旨在刺激国内企业用人积极性的免税政策,但前提是本土员工比例必须达到一个相对高的值,这一政策的直接后果是,许多在美国的大公司拒绝为国际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或办理工作签证,从而坑苦了所有在美国的国际学生,尤其是在国际学生群体中比较有竞争优势的中印学生。
依凭卢山的履历,他是可以尝试去大公司的,而由于这一新政,他只能降低期望值,特别是在如今持续高企的失业率下,能在小公司谋得一份职位已算不易。但对于目前的这份工作,他并不满意,因为对方并未承诺办理工作签证。毕业之后卢山一直拿的是学生实习身份(OPT),这一身份在12个月内有效,如果这期间拿不到工作身份,12个月后,他的OPT身份到期,就必须离境。
但比许多人幸运的是,卢山可以申请延长18个月的OPT身份,以此作为缓冲期来寻找下家。这受益于奥巴马去年颁布的一个法案,即延长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外国学生在美实习期限,今年这一适用范围又新增了50个专业。这是奥巴马政府继续承诺修补破损移民系统,扩大美国对有才华的高技能毕业生储备的重大步骤。由此许多理工科国际学生在OPT期间,可有充裕的时间申请工作签证,转换移民身份。
但这一法案也有限制,适用于延长国际学生OPT身份的企业必须在一份授权名单之中。企业可以通过申请加入这一名单,然而对于许多企业而言,除了那些主要依靠外来学生的IT和工程类企业,加入这份名单,似乎并没有必要。
毕业也要选好年份
和卢山一样,几乎所有的中国留学生,在考虑毕业的时候都面临一个年份的选择。美国的高等教育没有固定的年制,只要修完学分,何时毕业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这一弹性的学制,为国际学生转换身份提供了一个再好不过的缓冲期。
就读于南加州大学社会学系的何丽在今年初已经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这之后只要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就可以顺利毕业。然而何丽却暂不想毕业,而是继续待在实验室帮老板做项目。她的这一决定来自日前的一则新闻:美国移民局宣布今年的工作签证名额已经用完。在美国,工作签证申请4月1日开始上递,10月1日才正式生效。
对于何丽这样的人文社科专业的国际学生而言,不在OPT延长的适用范围内,毕业后的滞留期就只有短短12个月。而今年的工作签证名额已经用完,再找工作已经不合算,即使找到愿意为其办理工作签证的公司,也只能等到明年申请。而在明年10月1日工作签证生效之前,她的OPT身份是否还有效都是未知。
但公司方面并不会无视国际学生的这种小伎俩,据美国全国大学与雇主协会最新报告指出,美国公司更倾向于录用那些按时完成学业的应届毕业生,而那些延迟毕业的学生,会容易被认为没有竞争力或无法胜任学业而不被考虑。
然而,在美国数以万计的高校实验室里,大量像何丽这样的高学历留学生,因为工作签证名额的限制,年复一年地被困在其中,许多博士生甚至延长3年到4年才毕业。
由于美国每年只颁发6万个工作签证,对象涵盖所有国际学生,竞争相当激烈,其中,印度学生、以色列学生以及其他亚洲学生都是中国学生竞争工作签证的强力对手。据统计,每年中国学生拿到的工作签证数量,保守估计在2万个左右。而近年来,中国留学生每年的毕业人数都在16万左右,工作签证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近年归国潮虽然汹涌,但据中国青年海归协会日前针对美国留学生的一项调查,每年选择留美的中国留学生仍占总毕业人数的40%。这意味着,每年仍有6万~7万的中国留学生选择留守,若减去那申请到工作签证的2万,也就是说,还有4万~5万人以其他的形式继续留在美国。
休斯顿大学的吴璇也是这40%中的一员。她本是学电子工程出身,电信在美国也算热门专业,但眼看OPT身份就要到期,仍没有找到适合的工作,她只得又在本校申请了一个会计专业,这样既能避避坏年头,又能继续合法留在美国。申请后她发现,与她一同申请本校会计专业的,竟有六成以上是中国学生。吴璇告诉笔者,会计专业毕业生在美国虽然待遇不高,但近年来就业率都在计算机和电子工程专业毕业生之上,许多赴美读书的中国学生,若凭本专业找不到工作,都会换成会计专业。
为找工作而不惜重返学校,甚至选择并不感兴趣的专业,这一选择看似折腾,却还不算最极致。与吴璇同校同专业的王然,也遭遇了就业难的困境,所幸他的爱人也在美国留学,还有两年毕业,因此他将身份转成F2(即学生配偶身份)作为临时过渡,自己一边去中国城打黑工赚取一家的生活费,一边再申请其他的学校。
而在此之前,王然的爱人也是借他的学生身份以F2身份赴美,并在美国申请读书,转成学生身份,如今夫妻二人的角色几乎完全对调。
中印毕业生的暗战
在如今美国的就业市场上,中国留学生最大的竞争对手已不再来自日韩,而是印度人。在传统的IT、金融、电子工程等热门行业中,这一龙象共舞的态势已存在多年,并早已滋生出一场旷日持久的职场暗战。
人们常常习惯性地将华人学生与印度学生相提并论,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相似的学习背景和优势领域,更因为他们都善用运用关系网来获取职位。某种程度上说,印度学生将这一职场利器运用得更炉火纯青一些。在美国的职场中,印度毕业生往往能借助师兄弟姐妹之间的联系更轻易地找到工作。曾有一个美国人对笔者开玩笑,一个公司一旦有了一个印度人,便会源源不断地吸收更多印度人,在他眼里,中国人似乎不太谙此道。
而事实上,在美国,关系网的存在价值比中国这种人情社会还重要,美国人最看重诚信和既往经验,给一个美国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也许就叩开了通往职场的第一块砖。笔者曾有几个朋友,也是通过在读博士期间为企业做项目的机会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毕业后入职该企业。
而在许多大公司里,尤其是IT和工程类的企业,许多中层都已被印度人“占领”,因此,每每在招聘季,许多中国学生面临的最大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取悦印度老板。
据统计,在美国移民局每年发出的6万个工作签证的名额中,中印留学生早已平分秋色。笔者曾经登录过美国印度学生联合会办的求职网站,里面信息共享的充分程度令人印象深刻,其间所体现的抱团意识,也是中国学生远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