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香港融合十五年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30 01:15 来源: 中国经营报

  漆异之

  5年前,正是香港回归十周年的日子。笔者作为一名电视台的助理编辑,被分配独自一人在香港星光大道上彻夜看守回归十周年特别节目露天直播室的所有设备。雨刚停没多久,夜间的星光大道没有了白天的人潮,空旷、寂静。海水缓缓拍打着桥墩,对岸是仍旧璀璨的中环。笔者意识到已经开始以记者和居民的身份感受这里的脉动。

  “十年前回归的那一刻,香港终日大雨滂沱,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在这里庆祝回归十周年之时,香港又下起了雨,仿佛在提醒我们这个特别的日子。”主持人在节目中这样开场。旁边正坐着访谈嘉宾,回归后还在港府中任要职的英国白人之一——香港知识产权署署长谢肃方。他带着当年交接仪式现场打着的黑色雨伞,作为一个特殊的见证人,感慨香港十年来的天翻地覆。

  15年前,人们可以从电视直播中看到振奋人心的一幕:大不列颠国旗降下,五星红旗升起。人们欢呼雀跃。在罗湖口岸两侧的人们都以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情等待着命运可能出现的转变。

  从港英到港府,现在已经有超过50%的人拥有特区护照,20%的人仍然保留英国国民海外护照。不过正像香港作家陈冠中在《我这一代香港人》中描述的那样:“在一国两制的巧妙安排下,回归后我再没有碰到任何华裔香港人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谢肃方也认为,英国已经渐行渐远。

  内地人入港潮

  那时笔者工作的香港某电视台人员构成还颇香港化,尽管是以内地资本为主的媒体,但却有50%的香港雇员,40%的内地雇员,还有10%的台湾雇员,而且两岸三地的工作环境和新闻工作理念与内地不尽相同。不过随着时光流逝,台湾的记者离开了,香港的编辑跳槽了,内地人的比例正和所有香港主要行业中的内地人比例一样快速上升。同事之间交流经历了从纯粹的香港话题,到香港与内地话题的互动与好奇,再到如今的纯粹内地话题。而这一切直到笔者返回北京开始在内地电视台工作之后,还在发生更加意想不到的变化。

  近几年,开始有香港大学生来到内地媒体机构实习,规模相当庞大。相信这不仅反映香港本土媒体机构竞争过于激烈,无法满足新生代毕业生的现状,同时更说明,即便在完全享受媒体自由的香港,也必须意识到了解内地同行工作方式的重要性。回归后的香港,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对内地存在着不认同情绪,但不认同的方式却悄然发生着改变。

  改变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兴趣。笔者来到香港之后才了解,即使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香港,相比内地人对香港的了解程度,很多香港人对自己身边的这个名为“内地”的庞然大物几乎一无所知。从事图片新闻工作的香港同事会好奇地问西藏还是不是中国的一部分,而且并不知道河南的位置。而几乎每一个香港人都会问某一种东西内地有没有卖的。

  回归已经15个年头,多数香港人甚至连一次内地都没有去过,哪怕是隔关相望的深圳。即便是难得一见的共同记忆,也因为语言和观念的差异而疏远开来。笔者和一位80后香港同事曾兴高采烈地聊起了儿时的动画片《变形金刚》,然而却没有一个名字对得上,擎天柱在香港叫做柯博文,而威震天则成了麦加登。

  不过香港人对内地的兴趣也正因为这些莫名的理由而加深,年轻人也开始接受内地的生活方式。

  不仅仅是到内地实习,近些年来内地上学的香港人也不断增加。当然,这还远比不上内地生去香港求学的庞大规模。2006年,笔者所在的香港大学新闻系研究生共招收了十名内地生,这已经是新闻学院历年来最多的一次。班里的内地、港台、外国学生比例基本为1:1:1。入学考试也相对艰难,除申请材料审核及面试外,还有两场专业考试。而仅在两年之后,这里便对内地学生进行扩招,人数扩大到30多名,还颁发总额为100万港元的奖学金专门给内地学生。以往入学严格的英语考试要求,如托福和雅思的分数也是一降再降。到今年,新闻学院招收了近40名内地生。而像香港浸会大学和中文大学的一些文科类专业,甚至达到了近100%内地生的情况。

  于是这些年可以看到在香港入境处排起长队办理香港身份证的内地人。而七年之后,还会看到同样的队伍在这里变成永久居民。

  港人认同感变化

  如今一块钱人民币可以换一块二港币,这在五年前还不可想象。1977年,23岁的香港特首梁振英从香港到深圳做城市规划工作,那时每天过关去深圳的不过40人,现在一天就超过20万人。一直以来,大批港人进入深圳消费,汇率的差距总能让他们发自肺腑地沾沾自喜,被无数内地货币贩子追换港币的情形不停地在口岸上演。

  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大逆转。来自深圳、广州,甚至是更遥远城市的内地民众开始习惯性地赴港消费,有的仅仅是为了买菜。消费品的品质固然是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但归根结底是内地人已经可以轻松地接受香港的价格。从1994年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开始,港币与人民币一直保持着稳定的“略高一筹”的关系,钱包里有几张港币也曾经一度是国人聊以炫耀的资本。这种优越感终于在13年后被打破。2007年1月,人民币兑港币汇率中间价首次突破1:1,而正是这一年,我们迎来了香港回归十周年。

  “原来经常去(深圳),现在去得很少了,因为太贵了。”香港大学生李家强告诉笔者。不仅是香港人开始对内地的消费精打细算起来,同样的,在香港生活的内地人也在动自己的脑筋。而笔者原来工作的香港某电视台已经彻底改发人民币工资,每个人都将自己存的港币尽快兑换成美元或者人民币。

  无论如何,回归仍旧带给香港太多的好处。内地崛起对香港的冲击是必然的,例如上海几乎是同时间在金融中心地位上和迪士尼乐园的建设上给了香港不小的压力,然而回归后的惠港政策在相当大程度上对冲了这一风险。这次香港回归十五周年,中央再次送上大礼,制定六大政策支持香港经济社会发展,扩大CEPA(《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补充协议,推出两地互相挂牌的基金产品,推进赴港旅行便利化。其中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早期办理港澳通行证签注需要一周以上,而近些年开始当天办当天取,而几周前笔者办理签注时,已经实现完全电子化操作,只需1小时便可独自轻松完成。

  香港人虽心有纠结,但也开始习惯每年七月一日的维港焰火表演,开始习惯每年一定要带着孩子去参观驻港部队训练,开始享受回归后增加的所有中国节假日,开始接受身边出现的内地新朋友、老婆、老公。普通话变成了学校的必修课,中国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也自然而然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但香港终究还是香港,制度的优越和社会的成熟仍旧散发着她独特的魅力,也同样是对这一切执拗的坚持,致使香港人还无法完全适应快速变化的时代。

  “香港毕竟由外国政府管制了100多年,在人心的回归方面,我们还要做大量的工作,这将是一个长期过程……”香港特首梁振英这样说。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