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是城市的骨骼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30 01:16 来源: 中国经营报罗天昊
城市的崛起,又无不以主导产业的崛起为标志。纺织业的兴起,成就了曼彻斯特和利物浦。在继起的世界性大国美国,众多名城亦均有其称雄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如纽约以金融业为主的服务业,以高端制造为主的现代制造业。芝加哥的制造业、物流业和信息产业。
同样,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以及文化四大支柱产业造就了一个富有现代感的深圳。汽车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等支柱产业,造就了一个厚重又不失时代感的上海。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兴盛,以及总部经济的强劲,无不显示北京的大气和开放。
由此可见,产业的特色往往决定了城市更久远的前景。可以说,产业是城市的骨骼。
对于很多国内城市来说,一个很大的困惑是,应该优先发展什么产业?
一个城市的产业选择,最终还需从其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坐标中去寻找。
去年,北京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超过75%,成为大陆城市中服务业占比最高的城市,北京产业的配比,无疑为中国各地城市转型提供了样本。
不过,中国仍然属于后发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定位的制约,以及中国目前的产业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北京这种产业配比,恐难以为全国仿效。中国最大的机会,其实仍然在制造业。
目前,中国仍然属于欠发达国家,充分的工业化过程尚未完成,制造业在所有产业中,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若缺少制造业攻坚的耐心,欲实现跨越式发展,则不仅第三产业难以后来居上,目前“世界工厂”的比较优势亦将失去,最后沦落到夹心饼干式的两难境地。
就此而言,中国的多数城市,恐怕仍然需要以铸造业为主体,服务业为辅助,最后逐步达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平衡。
中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不仅表现在各个区域差别巨大,同时也表现在各个经济圈的城市之间。而要打破同一经济圈内的不平衡,各个城市都力争上游,搞平均主义并非上策,保持各自优势,进行合理分工,最后达到产业协同,才是更优选择。
在长三角诸重镇中,杭州、南京、无锡、宁波、苏州、常州等,三产比重均未超过50%。唯有龙头城市上海三产比重超过50%。而在未能超过50%的城市中,很多城市经济活力甚至超过上海。同样,北京服务业覆盖了河北很多城市,但是,首钢等制造业迁入河北,也是河北的巨大机会。重点发展制造业,而把部分服务业交给北京,才是多数河北城市的最优选择。
产业的更替与转移,要求每个城市都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以延续城市的生命。中国城市发展,既需要考虑全球产业潮流,亦需要考虑国内产业转移与变化。由此,国内很多城市的产业发展,既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甚至如重庆一样,通过空港物流直接承接全球产业转移,在国内形成产业结构的梯级转移,在新兴产业领域,亦使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站到了同样的起点。而对于以前的重工业基地和资源性城市来说,产业的转移与更替,则更为重要。
作者致力于国家与城市竞争战略研究,著有《大国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