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胡浩:壳公司何时入土为安

2011年05月10日 16:24 来源:《商界评论》杂志

  胡浩

  对于很多中国企业来说,上市依然还是获得阶段性成功的标志,有的更是步入巅峰的加冕礼。

  3月30日,颇受争议的奇虎360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交易,据说会诞生300位百万富翁。2010年,有39家公司赴美上市,而其后还排着长长的队伍。同期,港交所、国内创业板更是不断上演财富传奇,甚至前不久因为与纽约泛欧交易所合并而闹得沸沸扬扬的德意志交易所,也不远万里来到西部重庆向当地企业家推广。

  IPO的风光一时无两,突然有企业家朋友问我:“借壳还划算吗?”于是,让我们想起了那些壳公司。

  你只需要飘浮到半空,众多的公司群落就会呈现出一个蔚为壮观的丛林,而一些畸变的品种马上会凸现出来,它们的形状扭曲变异,根系错综复杂,这些就是所谓的壳公司。

  之所以要远距离地观察,是因为走得太近,从壳公司上只看到它重组借壳引来的无限暇想。被利益所裹挟,就会忘掉它们最本真的身份——公司。如果它们仅仅是公司,那就十分地荒谬。比如ST星美,公司的资产只有95万元,真的用一只大号的皮包就能装下,员工大多数时候只有4人,无非是董事长、董秘、财务总监和市场专员,这样的壳似乎比蛋壳还要脆弱。但是它已经上市十多年,八易其名,两次戴星,现在市值仍达24亿元,似乎又比乌龟壳还要坚硬。

  用黄仁宇先生推崇的观察方式,把这个现象当作江水的一个片断,用两种方式去看清真相:一个是溯源而上,看看上游的山脉;一个是顺流而下,看一看入海口。

  往上一看,中国证券市场这条河,的确要穿过众多的崇山峻岭,我们与美国证券市场的注册制不一样,中国实行的审核制度,审核过程既严苛且繁琐,但一旦上市,壳资源魅力乍现。上市融资自不必说,ST了也可以通过重组再吸纳资金,还可以将欠债的黑洞填平,甚至在重组之后,新控股股东还可开始下一轮圈钱之旅。美国的资本市场也有壳,但是相对干净与简单。

  如果要废掉这些壳,却又不是那么简单,许多手仍会伸出来阻止:监管部门担心社会稳定;地方政府担心本区域上市公司的份额;银行等债主担心无人埋单。于是,我们几乎要陷入这样一种存在合理性的沼泽里喘不过气来。

  往下看,会看到大势。美国的证券市场有200年历史,中国的证券市场才20年,肯定有许多的峡谷需要去穿越。比如近期就成功穿越了一个股权分置改革的峡谷,解决了资源流动问题。

  也许如何处置壳公司,我们想得过于复杂。上个世纪90年代,国企陷入全行业亏损时,破产是不被允许的,员工是不能下岗的。退市也没有那么可怕,再想简单一点,一个好的资本市场,就应该让最好的公司上市,不好的公司退市。美国纳斯达克这样成熟的市场,其成功也是建立在1万家企业退市的基础上,被淘汰的比存在的还要多。

  不用再以社会稳定为借口。不能倒的低效企业越多,社会经济其实也就越不安全。我们让这样的僵尸公司活着,或者让重组成功了却承载了太多复杂利益纠葛的新公司产生,表面上减少了社会成本,事实上让低效企业挤压了其他企业的生存空间。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商界评论》杂志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