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27日 23:27 来源:华夏时报
戴相龙是前央行行长现任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尚福林是前央行的副行长现任中国证监会的主席,俩人同时在上海出席陆家嘴金融论坛,释放出来的政策信息却截然相反:戴相龙确认的是社保基金的确又向市场投入了100亿的资金,而尚福林带给大家的则是国际板开设的时间越来越近这样模棱两可的信息。
后果是相当的严重,如果说戴相龙透露的是维稳信号或者说是股市政策底信号的话,那么,尚福林的表态无异于砸盘,这会是一个证监会主席的本意吗,或者真的是市场的误读?但是不管是何种缘由,大盘都开始黑色星期一的暴跌,即使国际板不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至少也是一根被点燃的导火索。
上海会不会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一定会的。提出这样的问题本身就是愚蠢,这种愚蠢就跟香港还幻想和上海平分秋色一样,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一个大国崛起的必然,就和当年纽约的成长一样,上海背后是中国,纽约背后是美国。上海能不能取代香港并不取决上海的股市有没有所谓的国际板,也没有拿国际板来涂脂抹粉的必要,更不用说以此作为政绩工程。既然如此,管理层真的很有必要认认真真地想一想,市场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反映,为什么一个管理层热衷的项目那么不招投资者待见,上上下下的分歧为什么那么大?是投资者太保守了,还是管理层太冒进了;是投资者太排外,还是管理层太崇洋;是投资者太自卑,还是管理层太自信。
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相比,国际板无异是一种洋跃进。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以人民币计价发行的外资企业募集的资金是在中国境内使用还是可以跨国投资?中国的股票至今实行审核制,如何让备案制的国际惯例对接?再融资是否还要中国证监会的审批?创业板这个退市细则都推不出来,难道国际板也来一个不死鸟制度?当年港股直通车贸然定点天津试点没有经过证监会协商,最终温总理出面叫停,今天国际板是否获得国家外汇管理局的体谅而协作放行?难道国际板仅一个采用国际通用财务法则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更何况,中外财务差异究竟以何为主?
和创业板伪市场化导致的“三高”现象比,国际板极有可能将中国股市“圈钱”的恶习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中国股市极有可能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提款机。表面上看国际板的开设为中国人提供了海外投资的渠道,但是与此同时也为跨国公司提供了在中国的融资渠道,中国购买美国的国债只是借钱给美国人,国际板开通的融资就变成了直接送钱给美国的或者其他国家的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也是人家的公司又不是中国的企业,借钱是有利息的,以直接融资圈的钱连本都不用归还!世界500强何乐而不为?创业板超募我们可以说肉烂在锅里,国际板又该如何?证监会在国内能设超募账户管理,对国际板的500强也能如此计划管理吗?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外资流入中国的热情不减,外汇占款人民币的投放的对冲压力也是与日俱增,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已经造成了新一轮的融资难。在中国政府倡导提高直接融资比例,解决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同时又减少通胀预期的货币因素的情况下,首先满足的应该是急需资金的中国企业,管理层把工作重心放到为跨国公司融资服务上去,目的意义均不能让人理解,不是本末倒置又是什么?何况,中国的投资者手中有限的资金并不是无底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性在国际板上荡然无存,这不是什么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的国家利益,IMF会让我们的周小川行长当总裁吗?纽交所和纳斯达克之所以跑到中国来抢公司,很大程度是因为美国该上市的差不多都上市了,没有什么优质资源能吸引投资者,我们何必要反其道而行之呢?配置些老掉牙的500强鸡肋又能提升多少中国股市的品质,他们又有多少未来?
和从紧货币政策导致的市场低迷比,国际板不管是大是小,对于资金都是一种分流,流动性都将承受重要的考验,在创业板泡沫破灭、机构投资者尤其是公募拼命减仓的情况下,只会起雪上加霜的作用。短短一个月,偏股型基金仓位已经从接近88%跌破70%多,接近60%的底线,彼时的国际板难道不可能是此时的创业板第二?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事少干不行吗?
当然,国际板如果真的挂牌未必就会拖累A股的估值,平均17倍的市盈率还有什么可拉低的?汇丰要的是挂牌的话只会带动中国金融股的爆发,毕竟那样的公司市盈率是中国银行股的两倍。我们要解决的不是人家为什么有25倍,而是我们为什么不到10倍,管理层多花点心思让A股大盘蓝筹的估值和国际接轨该有多好。投资者会感谢你们,上市公司会感谢你们,政府也会感谢你们的。最起码,用不着中石油大股东自掏腰包来增持中石油的股票,中石油也会感谢你们的。一方面让中国的大型国企出血维稳,一方面让跨国500强来中国市场抽血,这摆的是什么pose,非常6+7啊?!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