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15日 10:50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有消息灵通人士援引相关政府部门官员的“席间谈话”称,北京目前正在研究的“策略”是:放开高端楼盘的入市闸门和限购条件,因为其“与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无关”
王玉光
最近,有关“北京市下半年将放松房地产调控”的消息甚嚣尘上。一些有刚性需求的购房观望者又开始焦虑。因为根据以往数次调控的经验,一旦调控松绑,房价势必反弹。是不是该赶在“松绑令”坐实之前“限时抢购”?楼市调控预期渐渐切换。
有消息灵通人士援引相关政府部门官员的“席间谈话”称,北京目前正在研究的“策略”是:放开高端楼盘的入市闸门和限购条件,因为其“与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无关”。
截至目前,还没有官方人士出面对调控松绑一说正式“辟谣”。但在调控落实层面,一些迹象却在不断强化“松绑”预期。
此前,北京曾一度对单价在3.5万元以上的高端楼盘暂缓发放预售许可证。但是最近,众多单价6万~8万元/平方米的“豪宅”相继入市。其中,位于钓鱼台旁边的“中国最贵楼盘”极具感官杀伤力——单价30万元/平方米。6月3日,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表示,已暂停该项目23套定价过高房屋的销售,并对该项目展开调查。
实际上,不只是北京,当此楼市调控棋至中盘之时,已有诸多城市按捺不住“松绑”的冲动。
4月20日,海口市市长在公开场合表示,海口或考虑“限价不限购”,放开产权式酒店等旅游类地产。此语随即被媒体解读为“海口拟率先叫停限购令”,若果真如此,政策的严肃性令人忧虑。
最近又有报道称,“大连或成为全国首个限购松绑城市”,因为当地政府目前已放开了部分城区的购房限制条件,本市居民“一家三口可购6套房”。
通常情况下,“担忧地方经济发展”大都会成为调控松绑城市的借口。理由看似正当,实则掩饰的是地方本位主义,和对房地产调控全局意识的淡漠。
长期以来,在对待房地产调控的问题上,一直存在正反两种争论:正方认为,房地产问题是中国的“定时炸弹”,必须及时拆除,否则将连累大局;反方则危言调控,称一旦动了中国经济的这个“火车头”,将导致经济整体下滑,失业率大幅增加。
上述两种不同意见的争锋主导了中国房地产调控的命运及走向,这就使调控时常面临“左右为难”的处境。如果说,房地产调控不断深化,则证明正方观点在居中主导;如果说,调控落实效果欠佳、陷入迟钝犹疑,则通常要检讨是不是反方盖过了正方。
谁都知道的秘密是,房地产调控直接触动的是地方财力,是与房地产税收、土地出让、土地抵押融资捆绑在一起的土地财政。这里边虽然包含了“地方经济发展”的正当诉求,但同时也不排除个别主政者的政绩追求和灰色收益等私心。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地方官员总是习惯把屁股坐在“惧怕调控”的一端。
需要商榷的是,在为房地产调控松绑争取灵活性的同时,当追问几个紧迫性问题:之前的调控措施落实得怎么样?收效几何?承诺的民生工程如保障房开工计划,实际竣工了多少?即便是要放开“与基本住房需求无关”的高端、豪宅市场,是否也应交代一下政府防范房价再度反弹的应急预案?过去太多的实例证明,恰是那些率先放出笼子的“与基本住房需求无关”的豪宅,最终充当了房价新一轮窜涨的“带头大哥”。
当前,房地产调控已超出一般性的产业经济,成为事关政治、经济和社会全局的“国策”。有识之士甚至认为,中国“十二五”期间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一役,即是完成房地产业的软着陆。首先是住房民生问题的妥善解决,其次是摆脱各项经济领域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
正所谓“经济活动的一半是心理”,中央自去年以来也反复强调,当前调控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预期管理”。先稳预期,再调结构,已成为此轮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基本政策路线。如果预期尚且不稳、结构仍有偏斜,那么给所谓的“与基本住房需求无关”的豪宅开一扇窗,其结果就是关上了政策调控的那扇大门。此间得失,当慎重权衡。况且放松调控的后果恐怕又是,继续回到“调控-空调”的历史怪圈。
那些正在筹谋“松绑”的地方当谨慎思量自问:当前房地产调控的阶段性任务是否已经完成?政策退出后,前期调控效果如何保全?下一步房价再反弹了该怎么办?这些问题若无可信答案,枉谈调控松绑便是危险的。
(作者为 《财经国家周刊》主笔 )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