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贷比”监管红线应该取消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7-05 18:03 来源: 新浪财经近日,有传闻表示监管部门将取消商业银行75%“存贷比”监管限制,部分专家认为并不现实,也有很多网友担心“印钞机”又要加大马力开闸放水了。
杨宇
“存贷比”放松传闻引来各路质疑
7月4日,《经济参考报》报道,记者从接近银监会的权威人士处获悉,目前新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标准还未公布,但有关各方已初步达成共识,即在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中取消75%存贷比这一硬性规定,但是存贷比监管仍将作为银监会对商业银行日常考核的一项内容。
这条新闻一出,银行业人士纷纷叫好,但我们在新浪财经官方微博(http://weibo.com)的评论发现,很多网友提出各种质疑,第一,“存贷比”硬性规定是《商业银行法》中规定的,银监会似乎没有这个权力;第二,日常监管还是监管,同样会是硬性规定;第三,单放松这一指标没有意义,存准率+备付金比率起到了和存贷比同样的制约效果;第四,我们看到不少网友在微博上提出了担心,会不会中国央行印钞机又要开足马力放水了?
我们的观点是,这一监管指标有必要取消,不仅仅是银监会层面有必要放松相关监管,商业银行法的内容也有必要修改。
取消这个看似“防范风险”的指标,既是商业银行体系的现实需求,又是法律严肃性的需求,甚至也是防范中国金融体系和经济风险的需求。
“存贷比”是个什么玩意
所谓存贷比,本身是个被常识错误的说法,实际应该是“贷存比”,商业银行贷款和存款之比,本文从下面开始,将使用“贷存比”的说法。
1995年的商业银行法中明确“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百分之七十五”,有一百元存款,银行只能贷75元。这是一个受传统货币理论和历史影响下出来的极具特色的法律条文。一方面,90年代初期中国经历了剧烈的通胀,这个指标本身是当做紧缩政策来使用的。而另一方面,传统的货币理论更接近普通人的感性认识,银行有了存款之后,把存款拿去发放贷款,贷款在运用中再变成存款,如此循环派生,这也部分符合市场经济早期的特征。
但在信用货币时代,贷款的创造本身,实际并不需要存款作为前提,相反的是,每一笔贷款产生的同时,银行体系就会出现相应数量的存款。近年来,中国货币扩张的两个渠道,除了顺差导致的外汇占款增加基础货币之外,也就是贷款创造的货币,很多投资者每月关注M2的变化,实际就是这两个来源。
从监管角度看,“贷存比”是银监会的四大硬性监管指标之一,和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备付金比率齐名,主要作用仍然是限制无度扩张、降低风险,一旦违背将会受到贷款管制、新业务停批等处罚,一直还是处于比较严格的状态实施,近期逐渐从季末、月末监管,转变同时重视日均数据的监管。然而在成熟经济体中,剩下三个监管指标很常见,但几乎没有把“贷存比”纳入监管要求的,写进法律里更是极为罕见。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银行在海外开分支机构的,很多贷款的数量超过存款数倍,经营完全正常。
目前“贷存比”指标的压力,往往体现在中小银行身上,大银行天然的优势难以动摇。其原因是这一标准不断驱使银行尽量成为差异较小的“全能银行”,而在成熟经济体,以储蓄为主的银行和以贷款为主的银行,是可以有专业分工的,尽管实际贷存比差异巨大。而近期监管层推动的资产证券化和利率市场化,鼓励商业银行实现资产负债表多元化和差异化,也包含了一些突破这种传统格局的希望。
取消贷存比监管:既是现实考虑也是长远需要
目前市场预期6月CPI将降到3%以下,但根据新浪财经仓石研究中心的预测,结合主流机构观点,这个“以下”会下的比较深,6月将跌至2.3%附近,且在未来几个月可能进一步下滑;而二季度GDP增速可能跌至7.5%,逼近年初目标,信贷的增速即使符合目标,M2。也就是说,刚刚告别经济过热和通胀的中国经济,已经迎来衰退,在通缩和滞涨的边缘游走。
对于老百姓来说,经济增长的好处未必会分享,但经济恶化的坏处必然会承受。有一个迹象很明显,“民工荒”的新闻在今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大企业不断裁员,这还是在“刘易斯拐点”过后,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背景下发生的。而股民则早就在经济恶化的预期中承受了财富缩水的代价。
经济本身的衰退、通缩和就业潜在的风险,要求货币、信贷正常的增长来保证。我们看到,货币政策已经在调整,并且还会不断“预调、微调”,但如果更为负面的情形出现,降息降准之后,
存贷比对于货币信贷正常增长的制约逐渐显现,对于其他政策效果的制约也在显现,这是取消这一监管指标的现实要求。
而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取消这一监管指标也是为了防范更大的风险。
去年下半年开始,比经济衰退更令人担忧的情景出现,外汇占款开始出现局部时段的负增长,热钱开始出现流出迹象,而人民币汇率一改此前的升值势头,开始贬值。中国经济有可能逐渐“再平衡”,即持续数年的高顺差消失,外汇占款作为创造货币的源泉之一可能枯竭,甚至起到消灭货币的作用,那么维持经济正常运行的货币增长,主要得能依靠“贷款创造货币”等内生的驱动力了。
这个时候,贷存比、存款准备金率等指标实际对正常的货币增长已经形成了极大的制约,我们看到,央行已经连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如果跨境资本流动出现进一步的恶化,那么存准率作为热钱的“池子”,继续下调的空间仍然很大,但贷款比这个法律规定的硬性指标,却可能形成制约存准率下调的效果。
如果把中国的货币增长比作汽车,那么外汇占款是油门,存款准备金率等监管指标是脚刹,而“贷存比”就是一个一直拉着的手刹。
之所以这个手刹的负面效应此前并未明显体现,是因为油门太足,在同踩油门刹车拉手刹的情况下,中国的货币增长一直摇摇晃晃地飞驰,拉动着宏观经济高速增长。但现在油门逐渐松了,脚刹也在放松,手刹却仍然拉住。那么离“硬着陆”并不远,而“再起步”却可能很遥远。
我们也不主张,单纯为了放松金融监管,来弱化这一指标的执行力度,其个体风险约束的作用实际可以被资本充足率等指标替代,其整体风险约束的作用也可以被存款准备金率等指标来替代。
还考虑到一个搞笑的现实,法律不是挡箭牌,一旦需要的时候往往会被抛到脑后,比如09年刺激经济的时候,监管层就默认银行突破《商业银行法》贷存比的规定;但法律也不能完全没有严肃性,既然在执行环节可以肆意改变,不如取消这个过于生硬的历史遗留产物,其功能应该由更具操作性的其他监管指标替代。
【结束语】
比印钞机放水更值得担心的是印钞机彻底失灵,取消“贷存比”限制能部分缓解这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