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姜建清:大象也能做小微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4 09:43 来源: 新世纪周刊

  “‘大银行服务大企业,小银行服务小企业’是片面、有误的观点,以此去指导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会导致走向错误和有害的方向”

  财新《新世纪》 记者 温秀 赵静婷

  近期,东部沿海地区部分小型、微型企业的经营困境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此,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赴浙江温州调研,随后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一系列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其中特别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近日,中国最大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接受了财新《新世纪》的专访,详细剖析了大银行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中担当的主力军和主渠道作用,阐述了他对大型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战略思考。

  姜建清说,许多年前,有人说大型银行会变成“现代的恐龙”,指的就是企业规模大了,效率就低了。不过现代大型银行并没有出现这种状况,原因就是信息化。现代科技使企业变“扁”了,大象也能快跑了。而正因为大银行具备这类优势,他认为,才能做到不把小微企业当成一个独立的经营实体来看待,重复地对产业链上的企业进行授信、评估,有时候却很难掌握到它真实的风险状况,“而当我们把这些小微企业放到产业链里面来看以后,马上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主战场

  财新《新世纪》:现在社会公众和学术界有一种认识,那就是“大银行服务大企业,小银行服务小企业”。所以要真正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还是应该依靠发展小型金融机构,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姜建清:这是个流传较广的观点,似乎也被不少人认同。但这是个片面、有误的观点,以此去指导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会导致走向错误和有害的方向。无论是从国际还是国内小微企业融资的实践来看,这个结论都不成立。

  举例者常以美国为例,说他们有6000多家小型银行,比中国多出不少。小型银行是为美国小微企业服务的主力军。可实际上恰恰是美国几家大银行承担着为小微企业融资的重任。美国银行是美国最大的银行,也是美国最大的小企业贷款银行,拥有430万户小企业客户,2010年其消费者和小企业银行业务部门的收入占到全部收入的43%,是该银行最大的业务板块。

  美国第四大银行富国银行,是美国10万美元以下的微型企业贷款业务排名首位的银行,市场份额超过了第二名和第三名的总和。

  有人会问,那美国六千多家小银行不做小微企业贷款业务靠什么生存?调查一下就会发现,美国绝大多数小型银行由于资本金有限,从事的业务主要集中在房地产金融领域,即向居民发放按揭贷款,然后再把这些贷款卖给“房地美”和“房利美”,他们从中赚取2个百分点左右的息差。之后,由“两房”把这些贷款打包资产证券化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回笼资金后再向这些小型银行购买按揭贷款。这其实就是美国房地产金融体系一个基本的运行模式,这六千多家小型银行是美国“两房”体系的一个起点。

  再看美国之外的市场,汇丰银行的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做得也非常专业,在英国小企业信贷市场的占有率高达20%。

  国内的情况以工行为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已经有3万多亿元,占公司贷款余额的60%左右,其中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达到8953亿元。不只工行如此,中国的其他几家大型银行情况也差不多。这证明大银行完全可以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中起到骨干和主导作用。

  财新《新世纪》:为什么在印象中大银行总是忙着支持大项目、大企业呢?

  姜建清:这有一个历史传承的问题。由于中国的小微企业发展起步与成熟相对较晚,过去大型银行确实主要是服务于大型企业,并在长期合作的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银企关系。此外,在前两年“扩内需、保增长”的过程中,大型银行为支持基础设施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这类贷款增加较多。

  这就使公众产生了一个印象:大银行就是支持大企业、大项目。不过,应该看到这种局面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首先,随着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大型项目的业务资源总的来说会越来越少,这使得大型银行不得不快速地进入小微企业信贷市场,寻找未来的增长点;其次,大型银行支持大企业、大项目的格局和过去中国金融体系发展不完善、不成熟有密切关系。从国际上看,大型企业、大型项目包括市政建设的融资需求应该主要依靠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去完成。随着中国直接融资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大型企业、大型项目的融资也将逐步转向债券市场和资本市场,这会进一步促使大型银行更快地将贷款主战场转移到小微企业市场。

  审批举重若轻

  财新《新世纪》:对于大型银行来说,由于小微企业单笔贷款的金额小、成本高,这会不会导致大型银行不愿意做小微企业贷款?

  姜建清:我也经常听到这种说法,但它恰恰把问题给说反了。市场经济不同于自然经济,其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讲求集约化、规模化,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面向小微企业的前台服务必须是分散的,需要成千上万的信贷及营销人员,面对千家万户的小微企业,但是,中后台必须具有相当的整合性,信息化程度高,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如果没有集约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的工作流程,只靠“人海战术”,业务发展没几年,银行的中后台业务处理能力将会快速饱和。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型银行由于在信息与业务的集中和处理能力上更胜一筹,加之有强大的信息技术平台做支撑,更具备大规模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实力。由于有现代网络技术和大型数据库系统的支持,可以将现场调查的视频、照片传送到远程的终端,把电子的书面报告直接发送给审查审批人员,甚至可以依靠视频同基层信贷员或客户面对面谈话,直接了解客户信息。

  财新《新世纪》:如上所说,你特别注重小微企业贷款的中后台环节,可在很多人眼里,银行批贷款只是签个字而已,会有什么成本呢?

  姜建清:完善、严密的流程管理,是控制风险的前提。可能有人会抱怨大银行贷款审批的流程太复杂,我们也一直在千方百计地简化审批手续。

  但无论如何简化,基本的审批流程必须要有。因为放松信贷风险的把控必然导致坏账的产生,由此造成的贷款本息的损失,对任何一家银行来说,都是巨大成本。所以,一笔小微企业贷款从贷前的调查、评估、授信、审查、审批,到贷款发放,再到贷后的管理,到抵(质)押品的管理,都要一丝不苟,而每一个步骤都要耗费人力物力,所以要进行集约化的管理。除了在前台必须要有大量的营销人员直接服务客户外,中后台绝不能靠人海战术来解决。

  财新《新世纪》:可是,如果实行远程集中审批,仅贷款申请材料的传递就要耗费大量时间,可是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都很急迫,恨不得上午提出需求,下午马上就要提款,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姜建清:集约化管理的审批模式不但不会影响效率,反而能够提高效率。

  首先,由于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文本、影像和视频长距离传递所耗费的时间已可以忽略不计,审批人员与客户经理还可以通过视频进行实时的交流,这使得从楼上到楼下、甲房间到乙房间的距离,和我们相隔一万公里之外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再者,专业化分工使审批人员可以专注于其熟悉的某个产业领域或市场,对风险点的把握更加准确到位,审批效率也随之大幅提高。

  非零和游戏

  财新《新世纪》:即使大银行的中后台审批效率可以做得比小型金融机构更出色,可是小型金融机构出身草根,长期在当地的市场里摸爬滚打,对客户的信用状况、家庭成员情况甚至个人爱好都了如指掌,这个大型银行能做到吗?

  姜建清:中国的大型银行在县域地区有大量的分支机构,经营网络还延伸到一些乡镇,这些机构在当地经营了几十年,员工和管理人员也是本土化的,对当地的情况十分熟悉。

  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小微企业经营情况的判断如果只看一家企业本身,往往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全面把握企业的经营状况。

  所谓“看森林”,就是要看这家企业在产业链条或产业集群中所处的位置。众多小微企业分布在许许多多不同的行业之中,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经济单位。也正是由于大部分的小微企业都身处产业链条之中,而身处这些产业链条核心位置的大中型企业往往都是大型银行的客户,这为我们全面了解小微企业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过去,我们往往把小微企业当成一个独立的经营实体来看待,重复地对产业链上的企业进行授信、评估,有时却很难掌握到它真实的风险状况。而当我们把这些小微企业放到产业链里面来看后,马上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财新《新世纪》:其实小微企业对融资成本是很敏感的,特别是在当前这种情况下,大型银行在这方面有何优势?

  姜建清:现在工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平均利率是6.75%,仅比一年期基准利率高0.19个百分点,加上一些合理的费率,大约是8%左右的融资利费率,大大低于民间融资的利费率水平,也显著低于小银行的利费率水平。

  现在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定价时,除了正常的经营成本、人力成本和资金成本,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风险。如果预期的违约率和预期违约损失率比较高,自然需要更高的价格来覆盖。而我们的小微企业贷款整体风险比较低,预期的损失很小,小微企业的不良贷款率只有0.72%,这样我们附加在贷款价格上的风险溢价就要少很多,相应的贷款利率也就低于小型银行。

  当然,小微企业贷款的价格水平与市场竞争态势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竞争的结果就会导致贷款价格呈下降的趋势,因为众多的金融机构会提供更多的价格选择。这是我们所乐见的。

  财新《新世纪》:如此一来,是否说大型银行做小微企业就没有短板,小银行应该退出这个市场?

  姜建清:当然不是。大型银行服务小微企业也有力不能及的地方,如我们的服务网络目前还不能完全覆盖小微企业经营的区域。

  其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市场非常大,其中又分为很多的层次,而且形成了很多非常丰富、非常多样化的组合,所以在小微企业这个大市场里,各家银行都会有自己的业务定位。从大型银行来看,我们的比较优势首先是可以通过做产业链金融或者是产业集群金融带动一大批小微企业;其次,是通过标准化、集约化的经营能够有效降低成本;第三,由于我们的成本更低,我们的风险控制能力和定价能力更强,可以为小微企业提供更有竞争力的贷款价格,更全面的金融服务。

  财新《新世纪》:根据国家发改委披露的数据,中国的中小企业总量超过1000万家。而工行的小企业贷款客户仅有8万户,占的比重还不到1%,是这样吗?

  姜建清:这主要是统计口径的问题,准确地说工行小微企业贷款客户数量应该是50多万户。

  因为,过去我们定义的小企业客户是死板地按照公司贷款的口径来测算的,实际上大量的小企业、微型企业都是以个人的名义在经营、以个体工商户的形式存在,其融资也是以个人经营贷款的形式存在,我们这一类型的小微企业有40多万户,再加上传统统计口径的小微企业客户一共有50万户。这样,如果其他几家大银行的数据差不多,四大商业银行加在一起至少有200多万户,占到全部小微企业数量的20%。假以时日,银行融资占小微企业融资占比达三分之一,是可期望的。

  因何“贷款难”

  财新《新世纪》:既然银行对小微企业融资做了这么多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小企业在抱怨贷款难?

  姜建清:最近,我注意到媒体上有很多关于小微企业陷入困境的报道,有不少企业主为了躲债甚至出走国外。应该说,造成这些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和融资难的原因非常多。

  首先,小微企业处在产业链的末端,其营运资金容易受到上下游企业的挤压,形成比较多的应收账款,同时,通胀预期使小微企业的存货增长较快,占用了不少资金,加剧了资金紧张;其次,由于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国内外市场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市场变化导致包括人工、原材料在内的企业成本有所上升;第三,资金价格上扬,如9月末货币市场利率明显上扬,隔夜和7天期同业拆借利率均接近4%,同时社会资金面偏紧使一部分小微企业转向了高成本的民间融资,成本上升较快。

  此外,也不排除一些小微企业主为了牟取高额利润,参与高风险的投机行为而造成资金链断裂。

  财新《新世纪》:货币政策偏紧是造成小微企业目前融资困境的主要原因吗?

  姜建清:我认为目前在一定意义上确实存在着社会资金面偏紧的情况,但这种偏紧更多地是结构性的。

  从整体看,流动性相对过剩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今年上半年M2 (广义)余额同比增长15.9%,增速虽然有所回落,但仍在高位运行,通胀预期依然较强。与此同时,资金结构性紧张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比如,目前18%到20%民间借贷利率较为普遍,有时短期票据的利率高达15%,这说明短期资金和小微企业的资金市场有很大的需求。市场总体上不缺乏资金,但缺乏很好的转化。这种转化需要金融机构和市场共同努力。

  对于大型银行来说,要充分发挥主力军和主渠道的作用,应想方设法将更多的金融资源投入到真正需要资金的小微企业中去。

  另外,宏观管理部门在继续坚持货币总量调控的同时,可针对实体经济的需求对货币政策实行具灵活性和针对性的微调,促使解决目前结构性资金短缺的矛盾。

  财新《新世纪》:有人认为大银行并不是真的有积极性做小微企业金融业务,更多是迫于政府的压力。你怎么看?

  姜建清:现在对于大型银行来说,服务小微企业确实已经不是“要我做”的问题,而是“我要做”的战略选择。

  首先,小企业和小客户是个大市场,随着大企业、大项目从资本市场获取融资的能力越来越强,大型银行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向小微企业市场。

  再者,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监管规则,大企业贷款的资本占用高,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大。以工行为例,综合算下来,大企业贷款资本占用约为6.7%;中型企业次之,约为6.57%;小企业最低,只有2.44%,尚不足大企业的二分之一。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已成为大型银行实现资本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财新《新世纪》:小微企业对大型银行来说是一个新兴的市场,新市场也意味着风险和不确定性,你的信心来自哪里?

  姜建清:小微企业对工行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市场,我们对小微企业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对小微企业业务的发展也有一个过程。

  在上世纪80至90年代经济发展调整转型的大浪中,我记得上世纪90年代末工行核销损失类贷款时,就核销了一大批小企业贷款,可以说当时我们投入小企业的贷款基本上全军覆没。

  从2001年、2002年开始,浙江分行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积极主动地开展了一些小企业业务,慢慢觉得这里面有机会,逐渐开始扩大试点进入。到2002年时,浙江分行玉环县支行对小微企业贷款支持力度大,又实现了零不良贷款,在全国金融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许多部门还不太相信,专门派工作组去稽查。这些成功的实践使银行对发展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决心越来越坚定。从浙江逐步到整个东部,然后推到中部,又在全国推广。

  当然,应该充分认识和把握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发展中的风险因素。以前有个通俗的说法,把小微企业称为开关厂,一会开,一会关。如果经济周期出现波动,不少的小微企业会产生问题,因为他们是整个产业链中比较脆弱的一环,经济周期变化和宏观政策调整对他们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对商业银行来说,做好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非常重要,同时,对风险控制也不能放松。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