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全国政协委员黄健中建议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7 22:58 来源: 中国财经报

  多措并举监管学术腐败

  本报记者 刘明中

   近年来,全国财政科技投入以年均约20%的速度增长,2010年我国科技投入达到7063亿元,占GDP比重为1. 76%。然而,与科研投入逐年提高相悖的是,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从2007年的全球第28位下降到2009年的第32位。2010年我国科研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虽位居世界第一,但论文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之外,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屈指可数,像钱学森、华罗庚这样的科学大师更是寥若晨星。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水利厅副厅长黄健中分析说,影响和制约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有限的科研投入并未全用在“刀刃”上。据中国科协调查,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的比例仅在40%左右。一些科研人员把做课题当作“圈钱”手段,导致了科研经费的巨大浪费,助长了学术腐败之风,阻碍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教授群体可能沦为新的腐败高发人群

   当前我国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资源配置分散,管理行政化,助长科技领域的不正之风。科研立项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虽有看似公平的立项审批程序,但“裁判权”主要掌握在管理者和部分专家组手中,对“非共识”项目缺乏科学合理的遴选机制,创新度高、风险大的项目难以立项,呈现出“一般跟随性研究重复立项、原创性研究鲜少资助”倾向。

   “具有创新潜质的青年学者、专业技术型学者很难得到经费资助。”黄健中痛心地说,科研投入的不合理,使科研人员忙于拉关系、跑项目,重申报、轻研究,不仅浪费了资源,腐蚀了心灵,助长了学术腐败,也阻碍了科技创新。

   评价体系不科学,评审流于形式,科研经费沦为相互关照的“圈钱游戏”。黄健中介绍说,我国现行评审系统与国际上公认的同行评审系统的基本原则相违背。

   目前国内科技分类评价制度很难包容新学科和跨学科领域。大批研究成果在完成论文发表、成果鉴定、奖项申报、职称评定后束之高阁,造成科研投入的巨大浪费。

   资金监管缺位,劳务分配比例过低,科研经费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主管部门重视资金分配,轻视资金监管。科研院校以科研经费论政绩,鼓励科研薪酬导向,使科研项目提成“合法化”。劳务费所占比例偏低,骗取科研经费违法成本过低。

   国家审计署公布的科技部审计情况表明:审计2010年的99个支撑计划在研项目普遍存在不符合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及其他财经制度规定的情况,涉及资金数以亿计。各种巧立名目“圈钱”套取科研经费的丑闻和职务犯罪接连不断。

   北京一名检察官惊呼:“如不尽快采取措施,掌握大笔科研经费的教授群体可能沦为新的腐败高发人群。”

  将科技投入纳入公共监督

   为进一步加强科研经费投入监管,黄健中发出呼吁:将科技投入纳入公共监督,建立切实可行的科技投入监管机制。

   首先,改革投入体制,避免科研立项的盲目性和低水平重复。强化科研投入归口预算管理,建立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避免项目重复投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构建企业为主的应用研究投入体系,将立项和经费投入纳入公共监督之中,防止经费过度集中。建立国家科研管理平台,实现各类科研计划的联网查重,严禁多头申报、重复立项,促进科研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其次,完善评价机制,优化自主创新的政策制度环境。完善科技分类评价和跟踪评价制度,基础研究应建立面上项目绩效评估和战略基础研究评估相结合的机制,把学术评价、管理评价,与创造性价值、目标关联以及创新效应影响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规范同行评议和专家学术评估行为;应用研究应加大项目经费产出与成果转移的绩效考核。加快制定《科研同行评审条例》,引入规避利益冲突原则,提高匿名评审比重。制定《学术成果保护条例》和《技术成果转移法》,杜绝将独立课题拼装成千万元级和亿元级大项目的“造峰运动”。

   最后,完善经费财务管理制度,监管打击科研经费欺诈行为。借鉴美国“模块式资助”和香港的经费额度模式,提高科研经费额度模式,允许科研经费使用有一定的灵活性。提高科研经费劳务分配比例,体现智力劳动者价值。预算结余可按适当比例作为项目人跟踪评估和后续研究的经费支持。加大重大项目抽查审计和效益性审计力度,构建上下联动、内外结合的经费追踪督查体系。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严厉打击科研经费欺诈行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