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新世纪:不能以狭隘利害观看待拉登之死

2011年05月09日 08:18 来源:《新世纪》-财新网

  社论

  不能以狭隘利害观看待拉登之死,恐怖分子不值得同情,打击恐怖主义不能手软

  国际恐怖主义灵魂人物本?拉登迟来的毙命,成为过去一周国际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

  所有人都明白,近年来,恐怖组织已趋于网络化、分散化、本地化,拉登已淡出基地组织的行动,拉登之死并不意味着反恐斗争的终结。但是,拉登毙命仍然堪称新世纪全球反恐事业的标志性事件。当奥巴马总统祭拜“9?11”事件遗址之际,所有恐怖主义的受害者,全世界信奉文明准则的人们,都有理由为正义终于得以申张感到欣慰。

  然而,令人不安的是在部分中国民众中,弥漫着一股以狭隘利害观看待拉登之死的情绪,这一倾向在互联网和部分报刊上得到比较真切的展现和广泛传播。有人将拉登誉为“反美英雄”,有人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来为其残暴行径辩解,还有人表明自己虽不赞成基地组织滥杀无辜,但“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看来,拉登的同情者和赞美者并不限于伊斯兰极端分子。

  不难看出,除过往意识形态的残余影响、信息来源有限等因素,不计是非、只计利害的狭隘利害观使得这些人士看待拉登之死的眼光变形走样。这是一种极其有害的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

  也有人说,要想根除恐怖主义,关键是铲除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的,如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贫穷问题、在国际社会交往中的公正问题和滥用武力问题。这些观点不为无据,所指问题也确实值得重视并努力解决,但是,恐怖活动绝非解决这些问题的合理有效途径,过度强调“土壤”,无助于人们认清恐怖主义行动反人类的本质。

  还有人认为,“9?11”袭击,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对霸权主义发动的所谓“超限战争”。这就是一度甚嚣尘上、至今余音不绝的“以恐怖反霸权论”,或者“目的高于手段论”。但是,正如有学者正确指出的那样,“9?11事件”首次成为一种彻底的“超限”作恶:一方面,恐怖分子以被劫持的大型民航客机作为“人肉炸弹”去屠杀更大范围的无辜人群,实际上是以第一次恐怖行动(劫机)来裹胁大批无辜的、并非其组织成员的平民百姓与他们一起充当“人肉炸弹”。另一方面,“9?11”恐怖袭击追求大规模屠杀无辜本身。这逼迫对方也做出“超限”反应。如任其发展,此前文明社会对付恐怖事件的一系列人道原则都将难以为继,全世界都将陷入“超限”恐怖的灾难。因此,恐怖分子是全人类的公敌。恐怖分子丝毫不值得同情,打击恐怖主义绝不能手软。

  除恐怖主义自身演化之外,拉登之死也势必对未来的国际关系走向产生影响。毋庸讳言,美国面临的巨额赤字和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是奥巴马政府和未来几届美国政府面临的头等大事。拉登死后,美国有理由从那些需要投放庞大资源的全球事务中加速收缩。但是,美国短期内不会改变“恐怖主义仍为其国家安全头号敌人”的基本判断。相对基地组织这样化整为零、分散行动的恐怖组织,美国会把反恐的重点转向所谓“支恐”国家。在美国的名单上,伊朗和朝鲜的核扩散问题会成为更优先的考虑。中国在这两个国家都存在重大的利益,在伊朗更多是油气资源,而朝鲜则直接与中国的地缘政治安全相关。鉴于此,无论是围绕伊核问题的“5+1”会谈,还是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其内在动力会发生变化,中国将不得不应对这些变化。

  必须牢记,中国也是恐怖主义受害者。中国政府多次声明,“一些恐怖势力为了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在中国境内外制造了大量恐怖活动,严重威胁了中国国家安全及地区和平与稳定。”打击“东突”恐怖势力是国际反恐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拉登的中国同情者不应该淡忘这一点。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强劲增长,以及美国由于金融危机后的实力相对衰弱,世纪初的新兴大国与当前的首要强国之间的关系不会一帆风顺,彼此均有疑虑。正因如此,双方更应寻求和珍视共同利益,反恐合作正是其中要务。

  国际反恐合作虽取得积极进展,但是,国际反恐形势仍然严峻复杂。对于国际社会来说,理性和多赢的选择是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防范和打击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并致力于构建更加公平、合理、民主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拉登尸体被抛入碧波滚滚的大海之后,中国和美国都应避免“光荣的孤立”。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