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高铁形象失分未必都是坏事

2011年07月13日 01:04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京沪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十余天,就接连发生故障与晚点事故。一时间,批评高铁运营质量的声音,不绝于耳。

  京沪高铁是焦点线路,备受瞩目。列车出现晚点事故,在中国历来是寻常之事——普通列车当然自不必说,即便是动车组,晚点事故亦属平常。2009年12月26日开通的武广高铁在运营的前3个月内,仅媒体公开披露的因设备故障而导致列车晚点事件就有5次。

  在晚点事故频仍的铁路系统中,为什么京沪高铁一发生问题,即会受到如此密切的关注?原因恐怕在于,京沪高铁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是一个样板工程。早在正式运营之前关于“中国速度”的密集报道中,京沪高铁的高速度与优质服务就备受期待。很明显,京沪高铁三天两事故的现实,算是给乘客的热切期待狠狠地浇了一盆冷水。

  遭遇这两次事故的许多乘客感觉很窝心,甚至感到愤懑。在支付了京沪高铁较高的票价之后,却没享受到应有的良好服务。媒体的不少报道中均提到一些细节,如全封闭的车厢不透气,不通风,在乘客被困的两个多小时内,车厢中一片漆黑,且非常闷热。在这个背景下,乘客们心中颇有不满,也是非常自然的。

  从目前反映出的情况看,京沪高铁的这两次事故,应与建设质量等没有确切的联系,也和运行安全没有必然联系。两次事故,都牵涉到了供电系统,这可以说成是局部领域的技术问题。同时,晚点事故中,也清晰地呈现出了高铁运营管理层面的不成熟。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京沪高铁的接连故障与晚点事故?一个比较中肯的态度,应是对运营部门的种种“短板”提出质疑和批评,在“责之切”的同时,也不妨给京沪高铁多一点磨合期的宽容。京沪高铁正式运营不过十余天就在形象上大大失分,其实未必不是好事,它在给高铁运营部门上了非常有意义的一课,关键看运营者能否从中汲取经验,举一反三。

  透过这两次事故,我们似可得出这样一些告诫:其一,运行安全为第一要务,在安全面前,运行速度并不值一提;其二,高铁的运营管理层面大有改进空间,如何保证高效、安全、优质的安全运营,大有学问;其三,就高铁运营与管理部门来说,关于事故原因,老实面对乘客、坦诚面对舆论方为上策。

  高铁的运行安全是具有高度专业性、技术性的问题。如果只凭这两次故障,就指责京沪高铁安全系统脆弱,那会显得有些勉强。不过,在过去高铁的建设过程中,标准有时候追求过高、局部建设速度过快等问题都是事实。人们担心,这其中存不存在“萝卜快了不洗泥”,或者说有没有给高铁运营留下隐患?无疑,这都不是可以开一丁点玩笑的事情。在未来的高铁运营中,如何进一步排除隐患,确保安全运行,是第一位的事情。

  从高铁的运营管理层面看,可以改进之处甚多,包括故障信息的及时发布、高铁乘务人员应急能力的培训机制,等等,均可从这两次事故中找出不足。说实话,不太重视,或者不够讲究运营管理,也并非是铁路部门一家的问题。但是,京沪高铁毕竟是直接面对乘客的服务性运输机构,若运营层面做得不到位,则不仅仅形象失分,陷自己于窘境,还有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实在疏忽不得。

  另外,高铁部门能不能及时地告知乘客、告知社会有关故障的准确信息,也相当重要。换句话说,京沪高铁出现几次故障并不足惧,如果高铁部门没有一个坦诚的态度来面对社会,那才是真正令人担心的。

  说到底,高铁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中国高铁的建设,曾引来社会各界非常多的争议,直到目前,一些是是非非也仍然没有结论。应该说,高铁的建设,是在争议中前行的。今天,当京沪高铁真的在试图展现所谓的“中国速度”之时,善待这个新生事物,希望中国高铁有一个好的发展,恐怕是一个更理性的态度。但愿京沪高铁的两次故障,真的能够被理解为善意的告诫。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第一财经日报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