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周来:诺奖得主讽刺各国政府瞎折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5 00:57 来源: 中国经营报卢周来
11日晚上从一个无法接听手机更无法上网的地方出来,连续接到多个媒体让我谈谈关于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的相关感想,而当时我连谁是今年诺奖得主都不清楚。有一家媒体在向我确认了今年两位“赢家”是托马斯·J·萨金特(Thomas Sargent)和克里斯托弗·A·西姆斯(Christopher Sims)后,记者问我,据说诺奖委员会给出为何将今年奖项颁给这两位时的理由是:他们解释了“What Cause What”,即“什么导致什么”,你能解释一个这两个“什么”到底是“什么”吗?
下面我就试着解释:
第一种在经济学方法上的解释:前一个“什么”是“因”,后一个“什么”是“果”,即“何因导致何果”。因为今年两位诺奖得主一个共同的贡献在于计量经济学领域的时间系列因果关系分析,尤其是西姆斯在矢量回归分析方法方面的创新。这被广泛应用于检验变量之间有无因果关系。比如:我们一般都认为,央行提高利率,有利于降低通胀水平。但这仅是一种逻辑推导;到底有无因果关系,还必须使用科学的工具进行量化分析,这个时候他们提供的工具就可以利用上。
说得稍远些。萨金特与1995年经济学诺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RobertLucas,Jr。)同时为“理性预期理论”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他与卢卡斯此前都认为,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模型都是建立在宽泛的理论一般化和经验一般化的基础上,因此,需要有一种更科学的以微观经济基本原理为基础的成熟动态随机宏观经济模型予以替代。这需要解决一系列相关的动态最优化问题。这一富有挑战性的分析能够通过数量方法的扩展运用而实现。而他与西姆斯在宏观计量方面的贡献恰较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第二种在经济学理论上的解释:前一个“什么”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后一个“什么”是指就业、经济增长等宏观经济表现。即“何种政策导致何种宏观经济表现”。两位诺奖得主提供的工具尽管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但他们自己主要是用来解释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后果之间的关系。而很有意思的是,两人的研究成果更倾向于认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往往达不到政府所期望的结果。尤其是萨金特,作为“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之一,他利用动态宏观经济模型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市场主体的理性预期行为会抵消政府宏观政策效果。这就好像人们预期冬天将到来会提前预置棉衣来保暖一样。正因此,总体上看,今年两位诺奖得主对于政府调控经济的有效性是持悲观态度的。
实际上,今年两位经济学诺奖得主的成果,还与2004年两位诺奖得主芬恩·基德兰德(Finn Kydland)和爱德华·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的成果不仅有联系,而且非常相似,观点也几近一致。有联系是说这些经济学家基本都可归属于“理性预期学派”门下;相似性表现在他们的贡献几乎都在动态宏观经济学方面;普雷斯科特等人也认为,正因为政府政策将被市场主体理性预期所抵销,所以,政府的政策最好是中性的,而且是不变的。
最后,简单地说说我得知今年这两位经济学家获诺奖后的两点感想:
其一,现代经济学在数量方法与计量工具上还将不断发展,并且新方法与工具的运用将不断得到鼓励。这多少与近年来在欧美出现的所谓的对“经济学数学化”反思潮流有些对着干。
其二,“市场还是政府”的争论将更趋激烈。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欧美学术界对于自由放任的经济学思潮有所反思。就在此背景下,经济学诺奖却授予了总体倾向对政府有效性抱怀疑态度的两位经济学家,这多少有些意外。尤其是在货币政策上,为了反危机,包括欧美在内的各国政府都试图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但依据“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这种扩张性政策或许短期内有效,但从长期看,由于企业与雇员已经提前根据未来可能发生的通胀率进行工资谈判,商业银行也会根据未来预期调整利率水平,所以,扩张性货币政策从长期看不仅无助于经济增长,反而只是加剧通胀。真是这样的话,在今年两位诺奖得主眼中,目前各国政府所做的一切岂不是在瞎折腾吗?
作者为中国国防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