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存款准备金率为何密集上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5 15:03 来源: 《当代金融家》

  文/ 张 伟

  作为货币政策的一剂猛药,近年来,存款准备金这一政策工具频频为我国中央银行使用,无论是力度,还是频繁程度,都几乎是自央行制度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

  自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存款准备金已经被累计使用44次。以2002年形成人民币升值预期为界,在那之前,我国中央银行动用存款准备金仅仅6次,而在那之后不到10年的时间内,却高达38次,其中2007年年初以来,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竟高达33次。

  一般认为,存款准备金率在8%乣10%为适宜水平,并且存款准备金率每变动1个百分点,通过货币乘数,将数倍放大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率,对经济产生极大影响。特别是自2010年1月18日以来,央行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其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1.5%。

  奇怪的是,如此大幅度、高频率地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却并没有出现理论上的流动性紧缩、货币供应量锐减、经济增长下滑、物价下跌等经济现象,流动性仍然过于充沛,货币供应量和经济仍然高速增长,通胀率仍然居高不下。

  要正确认识我国中央银行为什么频繁使用存款准备金政策,必须要看机制、效果、成本,同时还要看影响。

  首先是看机制。自2002年形成人民币升值预期以来,外部资本通过贸易、资本渠道大量流入我国。一方面,为了维持汇率稳定,中央银行必须主动买入外汇,投放人民币;另一方面,为了维持物价稳定,又必须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发行央行票据、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对冲因购买外汇而投放的人民币。我国外向型经济与维持币值稳定目标之间叠加,形成了我国主要依靠外汇占款投放货币的内生性机制。正是因为存在这种货币内生性机制,在外部资本大量流入的条件下,尽管央行频繁、大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并没有出现货币供应量大幅收缩的现象,而只是减缓了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

  其次是看效果。理论上,无论是公开市场操作、发行央行票据,还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或其他手段,只要利用恰当,都可以冲销因为购买外汇而投放的人民币,而不会影响货币供应量、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等经济指标。但公开市场操作需要国债等操作标的物,发行央行票据仅仅是暂时缓解货币投放的压力,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无需操作标的物,并且能够控制货币派生闸门,效果较佳。

  第三是看成本。从央行的角度看,采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个手段的成本相对较低。当前,我国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为1.62%,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为0.72%,外汇存款准备金不计付利息。发行央行票据的成本比存款准备金利率高。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6 月末,央行票据余额约为2.4 万亿元,3 个月期和1 年期央行票据的发行利率分别为3.0801%和3.4982%。初略统计,由于加息引起市场利率上升,各种期央行票据的平均成本在3%左右。不仅如此,当央行票据到期时,需要还本付息,从而会投放更多的货币,解决的方法只能是通过滚雪球的方式,发行新的、更多的央行票据,不断地增加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成本。

  第四是看影响。对央行而言,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成本较低;对商业银行而言,收益较低。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不仅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经营压力,而且降低了其赢利能力。更为严重的是,每次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并不一定刚好冲销因为购买外汇而投放的过多货币,力度或过大,或过小,都会扰动货币供应量,影响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效果,甚至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作者为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讲师、博士)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