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私人银行的未来之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5 15:04 来源: 《当代金融家》

  文/ 袁增霆

  眼下到了国内正视私人银行业发展的关键时点。过去30多年间,虽然改革开放创造了一批先富起来的人,却没有为其创造出健康、适宜的财富管理环境。这已经不是所谓“新三件”之类消费模式所能满足的问题了。在个人或家庭的创业和守业的道路上,积累和传承的不仅是货币化的财富,也是整个社会的创业精神和文化。尤其对于那些处在社会财富分布金字塔顶端的人群,更应当成为国内商业领域精英文化的传播者。否则,无以守富或为富不仁,都有违改革设计者的初衷。

  现实的情况似乎就不怎么乐观。2011年7月,世界银行集团将中国调入中等收入国家序列,似乎没有带来好的信号。9月初,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就警告我们面临“中等收入陷阱”!反观国内的产业空心化和富人移民潮,不禁让人忧心忡忡。

  因此,我们聚焦于国内的私人银行业—这个正值懵懂少年的新兴金融服务业!

  严峻的私人银行业形势

  国内的私人银行服务机构在面对前途时依然充满憧憬和彷徨。自2009年以来,国内一些大型商业银行加快筹建和发展私人银行部门,就客观反映了诸多积极因素的存在。例如,在供给因素方面,自2004年以来,银行个人理财和对公理财业务的高速扩张和持续经验积累,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爆发后行业洗牌,以及2009年后大众理财业务逆势扩张的刺激,使得金融机构经营高端一些的私人银行业务变得水到渠成。在需求因素方面,私人财富积累的步伐似乎持续加快,对资金运用的需求又受到了管制利率低位运行、物价上涨的刺激。事实上,过去两年多来,金融监管体制内外的私人银行活动就异常活跃,尤其是监管体制之外的那部分业务,且不论是否有乱象之嫌。

  从投资人或客户的角度来看,近年来国内外的经济金融形势很不利于财富打理。随着各国居民、企业和政府负债的渐次扩张,私人财富管理经常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不甘于产业不济、货币贬值带来的财富缩水;另一方面,又忧心于债务链可能随时崩断导致的金融灾难。同时,国内的私人投资还面临利率管制、金融工具匮乏、投资渠道不畅或缺乏有效法律保障等不利问题。反过来,这对于私人银行服务机构而言,困难也是相应存在的。

  全球范围内的私人银行业前景也同样扑朔迷离。在2011年6月国际清算银行发布《巴塞尔新资本协议Ⅲ》之后,英国《金融时报》就刊登了一篇题为《西方财富管理东征》的专栏文章。该文认为,一旦按照新协议要求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的资本金要求,势必推动新一轮的以财富管理为代表的表外业务扩张,并指出当时欧洲一些刚从金融危机中浴火重生的私人银行机构首先盯上了亚洲的机会。毋庸置疑,亚洲的需求重心在中国。然而,在看似需求旺盛、商机无限的憧憬面前,国内发展滞后的私人银行业却难以消受。国内多数金融监管体制内的私人银行机构表现力单势薄,尤其在构建产品线、拓展和维护客户群,打造服务标准和品牌等方面力不从心。即使是金融监管体制之外的机构或第三方私人银行产品销售机构,也未必敢自信拥有阳光且稳定的赢利模式。当然,迄今为止,国际宏观局势总是变幻莫测,8月份时全球经济衰退的悲观情绪又一度升温,欧美地区掀起了以投资银行业和财富管理业为重心的金融机构裁员风暴,转而又为私人银行业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敞开胸怀,改变现状

  且不论时局终究如何变幻,国内私人银行业的总体服务水平和生存状况都还很不乐观。为改变这种不利状况,迫切需要打开视野,大力促进同业之间的竞争和合作、机构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和信任。在短期内改变既有金融体制和机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做好这些工作更多地需要金融机构自发地建设内部和外部的基础设施,打通经营壁垒和降低交易成本。私人银行业务具有浓郁的私密信息、忠信责任和专业性资产管理及相关顾问服务的综合性特征。国内的私人银行业务终将显著地区别于国内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此类部门在谋求独立性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对同业的开放性方面,几乎是必然的。这一切都始于单个机构执著的践行。

  为促进国内私人银行业的健康发展,拉近同业机构之间、机构与客户之间的距离,本期杂志围绕当前时局下业内机构和客户的关注焦点,邀请多个领域的专业人士探讨行业和业务层面上的重要策略性问题。本期内容包括三个模块—行业论道、资产管理和法律顾问,共由18篇文章构成。

  在第一部分“行业论道”中,4位来自私人银行部门的管理人士阐述了他们的实践经验和认识。如王菁阐述了私人银行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服务时的“秘密武器”;陈玮总结了汇丰私人银行的经验;吴志坚深入论述了如何在协调总分行零售关系中化解客户争端和人才归属矛盾;刘妮阐述了对私人银行专业化的理解。另外两位作者王琪和赵婕,分别从研究机构和技术支持机构的角度阐述了他们对中外私人银行业的理解。

  在第二部分“资产管理”中,10篇文章汇集了以学术界为主的专业人士的独立观点,内容覆盖当前时局下的宏观经济、房地产行业以及其他主要投资渠道的发展状况和策略认识。在资产管理的策略顾问服务中,通常没人能预知事后的结果,对于投资人或客户真正具有参考价值的顾问往往是那些独立和专注的分析,而未必是准确性。因此,这里我们主要强调各抒己见。例如,在愈发看不清的宏观大势面前,汤铎铎关于宏观经济形势的观点也许会给人们带来一些信心;尹中立对房地产调控的经验之谈使人们更容易理解这个行业的历史现实和政策效果。此外,在私募股权投资、艺术品、阳光私募、对冲基金、黄金、农产品、高端医疗保险产品等重要的投资渠道或潜在市场方面,也都有相应的分析。甚至关于颇有潜力的小额贷款交易,这里也采用忠于作者原汁原味学术风格和侧重点的方式,提供了一些启发性的背景介绍。

  在最后一部分“法律顾问”中,两位学院派的法律专业人士介绍了投资人或客户最为关注的法律问题和经验。除了金融资产管理顾问之外,法律顾问在私人银行服务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有必要引起整个行业更高程度的重视。对于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爆发以来国内外私人银行客户曾经遭受的重要法律教训,洪艳蓉在《高端金融理财的风险与对策》一文中给出了通俗而精练的总结和建议;秦岭则重点揭示了私募股权投资中的法律风险。这在当前该领域超常规发展的情况下,应当引起重视。

  (作者单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