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智库模式打造文化产业增长极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5 21:24 来源: 中国联合商报■CUBN记者 李正强 北京报道
11月23日,国内第一个以“智谷”命名的智库产业园区——中国智谷(东北)智库产业园战略合作协议在沈阳签署。此项目由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牵头,中国智谷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投资运营。
据“智库产业园”概念提出者、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智库》执行总编于今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介绍,智库产业园是我们主持的“十一五”国家重点科研成果转化成区域经济发展的生产力和孵化器,是“新兴经济体下中国特色智库发展模式”的一个崭新探索。智库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发展中国智谷(东北)智库产业园既是响应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也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探索区域经济增长方式战略转变的重要举措,必将具有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战略意义。
智库产业已引领第三产业
十七届六中全会将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于今认为,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要着眼于支柱产业的战略定位,按照支柱性产业的发展要求,科学谋划、扎实推进、开拓创新,进一步将文化产业融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局,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以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推动文化强省建设。
与此相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智力需求对“智力划桨人”的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智库行业也由此面临着如何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问题。从根本上讲,传统的智力服务模式很难形成职业化的专业智库。也正因为如此,这给市场化的智库及相关文化产业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时代机遇。建立智库园产业园区,以地域特有优势,提升并发展相应的文化、技术和支柱行产业,产业园区即为地方文化、经济发展提供领导性的支撑外,还将作为区域研究以至国家智库研究成果的实验区,将享有国家、地方的特殊政策。中国智谷(东北)智库产业园的提出是区域经济发展与文化产业创新的有机契合点,是在这一时期做出的重要发展尝试,也标志着我国智库时代正加速到来。
或成为新时期国家发展的战略选择
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千载难逢,地方政府和企业必须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勇于创新。但是各个地方自身的文化资源参差不齐,现在还没有一种成熟而具有典型推广意义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据了解,200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历经一年调查发布了《2008年全球智库报告》。该报告认为目前全球共有5465家智库。从地区看,北美和西欧有3080家,占比56.35%,亚洲只有653家,占比11.95。我国自己统计的智库机构有2000个左右,但是得到发达国家认可的仅74家。
中国智谷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经济学家孙飞博士表示,智库产业园将坚持把统筹谋划和科学规划作为首要前提,强化科学布局,坚持“五个结合”,把智库建设与推进文化体制建设和产学研相结合,与优化经济布局相结合,与转变发展方式相结合,与充分开放合作相结合,与改善本土区域环境相结合,科学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中国智谷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并运营智库园项目,也标志着中国智库产融结合与国际化进入实际操作与优化阶段。
于今最后表示,智库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充分发掘稀缺智慧的价值,汇聚全球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专业人才,利用他们的智慧为地方政府和广大中小企业提供省钱、省时、省心的一揽子解决方案,确保智慧需求方和智慧供应方都能从中受益。今后还将重点推进在天津、北京、四川(中部智库园)、福建、河南、浙江、广西及新疆建设,完成智库产业园区域性智库的战略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