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滞胀中的宏调步调趋向松动

2011年05月27日 23:27 来源:华夏时报

  ■商灏

   业界有关中国经济进入滞胀怪圈和增长乏力的担忧,似乎正在被更多的论据所证明,对于现阶段宏调趋向,业界亦开始给予更多建议。

   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5月21日发布的《2011中国经济增长报告》,列举许多数据,明确指出中国当前的宏观失衡,呈现着既面临通胀压力,也面临增长乏力的危险特征。而对于中国经济的长期趋势,这份报告用“存在着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予以表述。

   经济风云的复杂变幻,从股市“黑色星期一”后接连下挫至半年来新低,可窥一斑。学界因此普遍认为紧缩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动能的负面影响正在放大。市场悲观情绪难去,冀望政策出现转向。但电荒蔓延的趋势,是否警示生产旺盛和原材料需求依然强劲?也预示紧缩政策近期显著转向尚无多少可能?然而面对潜在的应可避免的风险,继续严厉紧缩,有无可能使经济下滑趋势加速?

   事实上,投资者总是比很多学者更能看清市场的危险前景,股市的大幅下跌,提醒着经济学界,也提醒着高层决策者:国家经济已然面临关键时刻,宏调政策务必格外审慎。

   人们已经注意到,央行行长周小川最近在陆家嘴金融论坛上的讲话,出现了含糊的语气,而这往往是政策调整的前兆。周行长说,央行未来的任务就是要在促进经济增长以及控制通胀两方面找到平衡点,但他没说平衡点是什么,不过他今年以来第一次将促进经济增长放在了抗通胀前面。  

   学界激烈争议的中国经济三大拐点,即通胀拐点、楼市价格拐点、中国经济增长拐点,尽管仍在继续,以保增长为重点的宏调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却毫无疑问不能太紧。保增长就是抗通胀,这个重要共识或正在形成。在此前提下,新一轮楼市调控举措或将更为谨慎。决策者或不会无视房价缓慢下跌,消化巨大库存的现实,更不会以严厉政策令房价暴跌,从而导致经济大起大落。

   正如北大学者蔡志洲在评述该校发布的《2011中国经济增长报告》时所言,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目标的现实的选择只能是“适度通胀下的有效增长”,而宏观经济政策的组合方式,须从前一时期“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重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上述推论的逻辑,北大的这份报告已有阐明:长期看,中国与那些经济长期徘徊或者增长缓慢的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不同,中国目前仍然处于高速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基本条件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如果能较好地改善和解决各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矛盾,便有可能继续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高速经济增长,使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更高的水平。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北大副校长、经济学家刘伟最近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特别强调,中国已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也存在着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

   刘伟解释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由于在快速起飞阶段累积了诸多矛盾,到一定发展阶段必然处于停滞状态,标志之一是人均GDP长期徘徊于3000美元到5000美元之间。海内外各界对于中国经济能否打破“中等收入陷阱”魔咒,一向十分关注。北大相关课题组从国际比较、GDP、收入分配、外向型经济、扩大内需,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探讨,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经济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正在于转变发展方式。

   刘伟认为,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这个判断意味着,既要在微观上令资源配置方式发生变化,也要在宏观上令经济调控方式有所改变。

   我们看到,一段时期以来,中国一直以所谓“中式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打头阵,并采取所谓“持之以恒”的扩张战略。但风起云涌的加薪诉求浪潮,还有“低保”及工资与物价相挂钩的强烈社会呼声,凡此种种,几乎都在酝酿物价与工资轮番上涨的大趋势。紧接而来的滞胀威胁不断增强,这让决策层不得不格外警醒。

   人们都知道由于货币政策对宏观大势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把握的艺术,拿捏的力度和分寸,严峻考验着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曾表示,货币调控不会无限,二、三季度将进入观察期,存款准备金率有可能再有调升,但加息周期已经结束,随着经济下滑,第四季度货币将转向放松。

   据经合组织最新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增速由于受到国内紧缩货币政策的制约,将放缓至9%,并认为随着需求过剩局面逐步消失,进口价格涨势趋缓,中国明年的通胀增幅将放缓。此外,允许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逐步升值也有助于缓解通胀压力。

   仅由此推论,未来宏调步调的松紧程度,是不是已现端倪?

  国际油价震荡下行,国内成品油价何去何从?

  王炜瀚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常务秘书长

   2011年4月7日国内第二次上调成品油价格之后的一个月内,国际油价围绕110美元水平窄幅震荡。5月11日,WTI油价从前一个交易日的103.88美元收盘价大幅跳水,收于98.21美元,下跌幅度5.8%。此后市场技术性震荡频繁,油价小幅回调,直至5月26日收于100.23美元。从近期全球大宗商品的总体走势看,国际油价短期内还和世界经济将震荡下行。根据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近期内下调国内成品油价的市场预期又将逐渐产生并增强。

   国际油价的动荡关系到国际市场供求双方的利益。稳定国际油价,将之维持在健康合理的水平,是市场上生产国和消费国的真实愿望。产油国出于对消费方在长期必将进行节能和替代的担心,不希望看到国际油价持续在高位维持。对于进口消费国而言,高油价将增加其石油进口的支出负担。尤其在全球经济期盼复苏的今天,过高的油价无疑推动了基础性成本的提高,造成了全球通胀压力,高油价在任何政府的眼中都是不合时宜的。对于中国而言,由于成品油定价机制的缺陷,高油价和频繁波动带来的困扰却不仅如此。

  伪市场化的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放大国际油价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笔者多次撰文指出,中国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从制度上保障了垄断油企对特定群体利益侵占的可能。由于油价中的加工成本部分被大型油企控制,无法反映国际性油企在长期国际市场竞争中实现的炼油效率水平,“原油加成本”的基本原则使得石油企业的成本不必受国际成品油价格的约束,成为确保成本回收并实现利润的“永不亏损”式定价原则。以“原油加成本”机制进行定价根本谈不上油价同国际接轨,其本质仍是垄断企业定价。所以说,中国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是典型的伪市场化定价模式。

   事实证明,如果不对“原油加成本”定价机制进行改革,即便原油部分以某种形式同国际水平接轨,国内市场的成品油价高于国际水平必是常态。今年第二次成品油价格上调之前的4月6日,北京地区93号汽油零售价为每升7.45元人民币,剔除1元消费税后为6.45元,当日新加坡国际成品油市场92号汽油价格约为每升5.18元人民币。4月7日调价后,北京地区93号汽油零售价剔除1元消费税后为每升6.85元人民币,此后新加坡国际成品油市场92号汽油价格在5月3日达到最高点约5.60元人民币,而5月23日达到的最低点价格仅合4.68元。这意味着,粗略估算,国内的真“裸”价相比同期国际市场价格最高点至少也要高出20%以上。所以,即便将这20%以上的部分用作从国际市场进口再进行分销和零售的合理成本,现行国内成品油价也足以保障油企获得合理利润。中石油高层在股东大会上将一季度炼油亏损60亿归咎于国内成品油价过低,真是让人无语。

   事实上,自2008年6月中国成品油上调,结束此前国内管制油价显著低于国际市场水平导致的市场短缺时代,一跃进入国内油价高于国际市场水平的垄断高价时代。国内消费者一直以来承担沉重的垄断高价。在国际油价高涨时期,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保护下的垄断高价让国内交通运输成本的上升更是雪上加霜,加剧了国际市场油价上涨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每当国际油价下行,全国消费者翘首以待成品油价下调,却由于无论是频次还是幅度上都是“涨多落少”,市场不满情绪不断积累,致使成品油价问题成为当今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总之,伪市场化的成品油定价模式不但加重了国际市场高油价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同时还放大了相关的社会矛盾。

  成品油价政策作茧自缚暴露石油行业管理思维的问题

   当前,平抑价格、遏制通货膨胀是中国政府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今年以来,相关政府部门为此频繁调高存款准备金率,紧缩信贷,日前还对增强市场涨价预期的领头企业予以行政罚款处罚。然而,对于已经远高于国际市场水平,并可以轻易推高多数消费品价格的成品油价却允许其依旧上调。相比之下,部门政策同整体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部门政策之间的矛盾跃然眼前。

   如上文所指,成品油定价的调整有政府部门的制度作为保障。不过,理性地讲,维持垄断高价不可能是中央政府的本意初衷。能源政策问题的专业性强,政府行政部门缺乏具有足够专业知识的人员,政策制定往往需要寻求业内专家的支持。由于中国石油行业结束计划经济体制管理的时间不长,目前尚未真正步入市场化阶段,所谓的业内专家基本来自大型国有垄断企业。而且,这些企业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政企不分的石油化工部门,同出自这些部门的部分高层官员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自然,垄断企业具有便利条件,通过各种机会和渠道影响行业市场政策的形成,让公共政策的内容实质上为企业的垄断利益服务。这在以成品油定价机制为代表的中国石油行业相关政策上体现得相当明显。

   我们注意到,垄断企业通过影响政府政策的形成来追求不正当利益往往假以国家利益的名义。石油行业的三大垄断油企均为国资委下属央企。一直以来,央企“做大做强”似乎就等同于实现国家利益这样一个伪命题,就是为极力掩盖这些企业凭借行政垄断力量排斥竞争、获取不正当利益而制造的借口。国有企业的保值增值,央企追求“做大做强”本属正常,但这些企业财务业绩上的“强大”若是凭借行政资源创造并巩固垄断地位,通过与民争利的方式得以实现就无法得到社会认同。2010年9月刚刚卸任国资委主任的李荣融在夏季达沃斯论坛抛出三大国有垄断石油公司“垄断有功论”就反映出部分政府官员的思维依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的水平,对于市场竞争的价值和垄断的危害有意无意地视而不见。冰山一角足以反映出政府管理经济的思维、能力和手段同现实需要具有相当距离,致使国有垄断企业的行为得以背离政府的整体政策目标。

   当前的现实表明,排斥竞争和与民争利的央企发展模式暴露出政府政策目标缺乏整体一致性。国家发改委的伪市场化成品油定价机制同抑制通胀的政策目标存在内在冲突,不可兼得。冲突的政策目标表明,面对抑制通胀这一大局,国家发改委继续维持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无异于作茧自缚。以实质放开石油进口,对垄断石油企业适用反垄断法为基础,国家发改委果断放弃成品油定价权,废止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使成品油价同国际接轨,是解决国内相关经济问题和弱化相关社会矛盾的唯一选择。

   只要政府不转变管理经济的计划经济思维模式,不保持对市场竞争理念的敬畏之心,不警惕特殊利益集团对政府政策形成的失当影响,继续纵容垄断企业的行为不受法律约束,中国成品油价必然会长期地、常态地高过国际市场水平,乃至继续出现经常性、季节性和制度性的“油荒”,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远超出国际市场所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