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刘纪鹏岳芳旭:影子银行路在何方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9 11:36 来源: 《经济》杂志
资料图片。资料图片。

  文/刘纪鹏(微博)  岳芳旭

  当“家家房地产,户户典当行”成为中国某些地区的真实写照时,以民间高利贷为代表的“影子银行”已是我们无法回避的话题。据不完全统计,“影子银行”的放贷量已经逼近全国信贷总额的一半。这样一个现行银行体制之外的庞然大物,究竟是撑起实体经济半边天的中流砥柱,还是将引发中国式次贷危机的重磅炸弹?我们究竟应该将其视为金融安全的大敌严厉打击,还是让其由暗变明,成为突破中国金融垄断的先锋?要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就要先从“影子银行”的概念谈起。

  宏观政策紧缩导致

  “影子银行”又称平行银行系统,主要包括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和其他金融工具的证券化机构、市场化金融公司、结构化投资机构及证券经纪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虽然中国尚未出现美国次贷危机房地产贷款证券化的行为,但中国的“影子银行”仍然存在,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是从事以“银信合作”为代表的表外业务的银行,通过信托理财产品等方式“隐蔽”地为企业提供贷款;二是不受监管的以地下钱庄为代表的民间金融体系。

  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之时,我国大力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但事后又对地方融资平台的投资项目过于悲观,转而推行持续的宏观紧缩,如此“冰火两重天”的政策导致中小企业资金紧张,难以为继。于是,民间借贷体系应运而生。在高息的刺激下,民间高利贷迅速蔓延,既满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也满足了广大民众的投资愿望,一个庞大的“影子银行”就此诞生。

  不难看出,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影子银行”的问题是宏观政策紧缩所导致的,是在宏观经济形势向好、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两大经济脊梁均呈良好增长态势的背景下出现的,是宏观经济形势和微观经济形势失去信心、政策大起大落造成的结果。中国“影子银行”的产生带有鲜明的政策烙印,也具有独特的社会背景。对于这样一个为应对融资问题而自发形成的民间体系,严厉打击绝非明智之举,明辨利弊、善加利用才是上策。

  “光的仆人”身处黑暗

  要明辨利弊,就必须对“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问题有清晰准确的认识。

  人们之所以对“影子银行”体系忧心忡忡,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因衍生产品无限扩张而形成的系统性风险有关。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现代投行金融业务非常普遍,商业银行做“影子银行”业务参与资本市场、进行金融创新也是屡见不鲜。如果对创新不加限制,任由引发美国次贷危机的次贷产品等金融衍生产品无限扩张,就易于引发系统性风险。但是,不同于美国次贷危机中“影子银行”主要从事资产证券化,中国“影子银行”的主要业务尚未与资本市场挂钩,不过是把银行信贷扩张由表内移到表外,还构不成那样的风险。

  那么,“影子银行”又是否会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呢?如果“影子银行”的资金全部来自这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影子银行”的崩溃确实会造成商业银行信用和国家财政信用的系统性风险。但是民间高利贷都是通过商业银行转贷产生的吗?当然不是。大部分应该是居民减少储蓄转向民间借贷的产物,对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影响不大。至于说民间商业信贷,资金来源于民间,那么其资金链条崩断带来的是每个分散个人的风险,不直接产生商业银行贷款的风险,对国家财政信用、商业银行信用的风险影响不大。

  同时,很多人对“影子银行”资金链的安全性忧心忡忡,但实际上它并非脆弱不堪,也不会造成如金融海啸般的大范围影响。一方面,虽然很难预测具体数据性的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影子银行”与美国的次贷危机不同。民间借贷现虽有沸沸扬扬之势,但具体看来,地域性还是非常明显,并未达到波及全国的程度;另一方面,中国当前财政和金融的总体形势是好的,即便“影子银行”体系依托高利率而生,但以现在中国的资金总量支撑民间借贷、地方融资平台尚属力所能及,资金链不会轻易断裂。

  因此,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影子银行”是本性“纯良”的融资方式,自身及对外部传递的风险都不大,理应成为想要继续“光明”的中国经济的“仆人”,成为现有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那又是什么因素,让这位“光明的仆人”不得不身处黑暗之中呢?

  金融垄断“逼明为暗”

  从诞生之日起,以 “影子银行”为代表的中国民间信用体系似乎身带“原罪”,无论是好是坏都不容分辨,仿佛其天生就该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正如上文所述,“影子银行”为解决融资困难而生,且风险可控,本该是中国现有金融体制的有益补充。不分青红皂白,盲目“逼明为暗”的罪魁祸首,正是中国金融的核心问题——金融垄断。

  一方面,银行系统在体制上始终不肯发展中小银行服务于中小企业,而是将整个国家的融资重担都压在几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上。而国有商业银行有限的资金既无法满足所有企业的融资需要,也往往更倾向于支持大型企业,使得中小企业易于陷入融资无门的窘境。同时,商业银行体系之外的融投资体系又因金融垄断而得不到政策的支撑,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背负“影子银行”之名,生存于夹缝之中,变成暗箱操作的地下黑市。

  另一方面,在宏观经济形势和微观经济形势都不错的背景下,中国股市却“熊”霸全球,其根源也正是监管不力和行业垄断,直接后果便是中国的资本市场难以健康发展,直接融资无法发挥作用。于是,社会只能自发地以“影子银行”的方式暂时缓解困难,却又为金融垄断所不容。“影子银行”也就自然陷入了存在不合法、不存在不合理的两难境地中。

  因此,“影子银行”问题归根到底是由于金融垄断,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因势利导,将“影子银行”引入正途,善加利用。

  由“虚”变“实”,路在何方?

  “影子银行”是与非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和民间直接融资二者都紧密联系的概念,代表着中国改革的方向,把”影子银行”真身化、阳光化,由“虚”变“实”,不仅不会带来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而且会搞活民间资金,促进融资途径的多元化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必须打破制度垄断,发挥市场作用。解决“影子银行”问题的治本之法就是改革中国的金融体制,打破制度垄断,让“影子银行”和民间金融能够有一个合法化、制度化的出口。同时,我们应大力发展中小银行,每年办500家县域股份制银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最终在3000个县级单位做到每一个县都有一个县域中小银行。如此一来,“影子银行”由“虚”变“实”自然水到渠成。

  另一方面,应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推出积极股市政策。在现阶段,我国的货币政策往往回避资本市场,重间接融资轻直接融资,这也是导致“影子银行”和其他若干金融问题出现的症结所在。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本该是支撑经济发展的两条腿,现在一条因为货币政策的支撑而无比粗壮,一条却因没有资本政策来补给营养而孱弱不堪,这样怎么能走得稳走得踏实呢?因此,在推进“影子银行”真身化的同时,我们应当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将积极的股市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结合起来。

  作者:刘纪鹏系中国政法大学(微博)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岳芳旭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