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燃收购乱局如何收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7 15:28 来源: 《能源》

  尽管中石化和新奥能源组成的联合收购方志在必得,但它们并没有失去理性,若中燃股价超过了一定临界点,本次收购案可能会最终夭折。

  文/王四亨

  自从去年12月中石化和新奥能源组成的联合体向中国燃气发出收购要约以来,这桩收购案便因中燃高层剧烈动荡、公司内部纷争不断而一直扑朔迷离。时隔两个月之后,这个原本单纯的商业行为,业已演变成了几大阵营的拉锯战。

  但中燃内部斗争对公司经营产生的损失却难以挽回。自从公司实际控制人刘明辉去年年初被拘之后,公司便内耗加剧,中国燃气多个项目受到拖延,公司高管更是为争夺自身利益而开始忽略其业绩表现。

  在内部斗争短期难以决断、市场表现低迷和业务发展受阻的情况下,由外部力量介入、展开公司重组便成了最佳,也是最现实的选择。

  于是,中石化和新奥能源组成的联合体便很快捕捉到了这一机会。尽管因中燃股权结构复杂而面临多重阻力,但起初外界对这次收购相对乐观,谈判也有所进展,但自刘明辉去年年底取保候审之后,先前的进展便戛然而止。坊间传说,刘之所有花费数千万取保候审,就是想阻止这次收购,因为一旦收购成功,刘本人此前在该公司的账目将被公开,最终的结果可能对刘更为不利。

  目前,在百度贴吧上,围绕中燃公司收购案的贴子达数千条之多,其立场主要分成两派:以众多中小股东为代表的主张收购派和以少数大股东为代表的反对收购派。双方以贴吧为阵地相互攻击,相互揭底,立场针锋相对。甚至有些文字出自了解中燃内幕的专业人士之手,当有人爆出中燃背后有各种复杂的力量相互角逐,想必作为联合收购方的新奥能源和中石化也会深感诧异。

  既然重组中燃是该企业最好的出路之一,那么谁来主导这次重组才是最佳选择?

  一般而言,公司重组过程中,会有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国内资本和国外资本的深度介入。但金融资本以谋取短期的利益为目的,对类似中国燃气这样的企业而言,这些资本仅仅将其看做其牟利的工具。因此,如果本次收购由金融资本来主导,对中燃未来的产业发展和市场拓展起不到根本性的推动作用。

  而产业资本则以实业为基础,以产业的长期化经营为目的,因此,若产业资本主导战略收购,则能够有效整合未来企业,促进被收购者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中石化和新奥能源所组成的联合体优势互补,中石化作为中国三大石油巨头之一,在上游拥有强大的气源优势,这对于严重依赖气源的燃气分销企业尤其重要;而新奥能源作为有着20多年运行经验的燃气分销商,则在企业的治理和运营管理上优势突出。

  对于本次案件,如果双方能够联合并购成功,则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将是中国民营企业冲破体制束缚的一种大胆探索,具有开创性意义。对新奥能源而言,这次并购的意义将大大超出并购本身,为中国民营企业、尤其是能源资源类民营企业未来发展提供一种可能的范本。

  对于中石化来说,自然也意义非凡。此番并购中国燃气,中石化之所以联手新奥能源,一方面看重的是新奥的核心竞争力:燃气行业内领先的运营与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是借机在业已被瓜分殆尽的燃气分销领域分得一杯羹。

  然而,在中石化与新奥向中燃抛出橄榄枝之后,包括外资在内的几方力量已展开强力角逐,韩国SK和英国富地石油疯狂增持,助推股价大幅上涨。

  去年12月,当中石化和新奥财团向中国燃气股东提出每股3.5港元的收购建议时,该股的价格仅为2.62港元,但目前已被炒作至3.68港元,超出当时股价的40%。

  尽管中国燃气资产尚可,联合收购方也志在必得,但在当前内耗加剧、外资搅局、大股东反对的背景下,收购方也不会失去理性,若股价超过了一定临界点,本次收购案可能会最终夭折。

  当然,作为涉及到与民生相关的燃气行业,如果完全由外资主导并购,则最终有可能威胁到整个行业安全,国家相关部门的审批也会变得更加困难。

  如果这桩交易最终收购失败,那么近期被炒高的股价将会应声回落。大股东可能因此保住了企业的归属,但中小投资者将成为最终的受害者,他们不仅要承受股价的下跌,还将面临公司未来成长空间萎缩的风险。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